我們的大腦沒有錄影機,但你還是可這樣改善記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的記憶其實不甚可靠,這是因為記憶不像錄影機般「播影帶」,而是每次提取時重新組合的產物。只要了解記憶的本質,我們可以認清自己不足,並透過不同方法改善記憶。
文︰洪裕權
蕭法官準備要出門去法院上班了,他開始回想他昨天晚上將車子停在哪裡,他想到車子是停在地下二樓51號,可是當他走到那裡的時候卻發現他記錯了,他再一次回想車子到底停在哪裡,突然想到地下二樓51號是前天停的位置,昨天應該是停在地下第三層的41號才是。他把前天和昨天的記憶搞混了,最終他找到了車子。
記憶錯誤可大可小
蕭法官記憶發生錯誤的狀況,在你我日常生活當中常會出現,像是記錯鑰匙的位置或誤以為自己已經吃過藥了,這些現象被認知心理學家稱為錯誤記憶 (fasle memory),就上述的舉例看來這樣的錯誤對於我們生活似乎無傷大雅。
讓我們轉換⼀個場景︰法庭內蕭法官正在審理一場兇殺案,案發當時是個沒有月光的夜晚,兇手逃之夭夭,當時在案發現場目擊凶殺案的只有一位目擊證人,檢查官將八張嫌疑犯的相片並排在同一張紙上,要目擊證人辨認出兇手是哪一個,目擊證人很堅決肯定地指著照片當中的一個人,並且說:「兇手就是他!」。
蕭法官該不該根據這位目擊證人的證詞來下判決呢?在這類的場景之中,記憶的正確性其影響程度就不可忽視!小小一段的錯誤記憶就可能影響另一個人的人生,也因如此開始有科學家對於目擊證人證詞的可靠性提出質疑。
大腦中沒有錄影機
普羅大眾對於記憶都普遍將其視為一台錄影機,任何時刻遇到的事情都會被這台錄影機忠實的記錄下來,它不會放過任何細節,並且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隨時隨地的可以調出我們想要的片段記憶,來讓我們回想與重溫當時的情況,可是真的是這樣嗎?記憶真的會完整並且不漏掉任何細節的紀錄我們的生活嗎?
如果真的記憶是這麼棒的錄影機,我們就可以在我們需要的時候詳細的回想,例如可以清楚地知道有誰還欠我的錢,昨天老闆交代的每一項工作都不再需要依靠筆記本的紀錄了,嚴重困擾另一半的各種紀念日也就不會再是問題!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我們還是需要借據、筆記本、以及行事曆來提醒每個紀念日的時間,認知心理學家透過錯誤記憶的研究發現︰記憶根本不是錄影機,記憶就是一家工廠,我們每天遭遇到的事情會被記憶工廠記錄下來,去分析事件的屬性與要素並將其歸檔。
當我們開始回憶某件事情的時候,工廠會將把其「認為」屬於那件事情的元素組合起來,形成我們所認為的記憶。與其說記憶是記錄當下並且可以隨時提取的系統,倒不如說記憶更像是重新組合的產物!
改善記憶的做法
對於記憶的運作特性,我們並不能從記憶的本質去改善,但我們可以體認到兩件事情:
- 記憶本身並不是完整無遺漏的紀錄,而是將訊息分解後再重新組合成,所以我們不只不可以完全相信自己的記憶之外,對於別人拍胸補掛保證沒有問題的記憶也要保有一些懷疑。
- 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技巧來改善記憶的不精確,像是重要的事情要馬上記錄下來,不但有備忘錄供我們參考,記錄下來的過程讓我們記憶又再加強一遍,會讓我們對於那件事情的記憶更加深刻。假如是需要記憶大量的資料時,不要一次就嘗試將所有的資料記下來,先將資料分成多個小部分,然後每次只記一個小部分,並且重複去記憶,最後當所有的小部分都記下來後再將所有整合起來。此外,對於自己要記憶的東西要先整理組織成有結構的資訊,相較於雜亂無章的訊息,有組織的資訊我們能夠利用其階層與關係來加強我們的記憶!
從記憶的正確性與運作方式看起來,記憶似乎不是很可靠,可是記憶是人類非常重要的能力。我們生而為人,正是記憶給予我們能夠回首往事,使我們可以回憶過往種種的酸甜苦辣。
儘管其作用方式和我們想像當中有所差異,但是只要我們了解記憶運作的本質,我們就可以認清自己能力不足之處,並且透過方法來改善、提升記憶的可信度。
相關文章︰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哇賽!心理學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周雪君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