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英雄電影的藝術性:從《X戰警》系列看布萊恩・辛格的導演美學

英雄電影的藝術性:從《X戰警》系列看布萊恩・辛格的導演美學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布萊恩・辛格的電影相當反英雄化,甚至是反動作片化,偏偏全世界從文藝片到動作片的影迷全都買帳。這證明了能夠魅惑人心的導演,才能掌握電影美學的精髓。

布萊恩 辛格(Bryan Singer)是本世紀的電影大師。他從《刺激驚爆點》(The Usual Suspects)開始,就創立了個人電影風格。布萊恩辛格最強的手法,是他的場景調度。他可以在有限的電影分場中,描繪出角色的情緒與劇情的展演。最重要的是渲染力,讓觀眾可以看得入迷,並跟著角色的情緒進入電影。

50年代的美國片廠時期電影,通常是靠明星的演技與魅力達到這種渲染力。後來電影技術進步,特別是數位特效興起後,電影技術反試圖利用逼真場景與公式化情節來說服觀眾。但影響人的效果,從直指人心,轉向靠更快速的畫面移動與逼真特效來引起肉體反應。這個趨勢與電影藝術過去的存在目的有點不同。現在通常要在藝術片裡,演員的演技或特定的劇情片中,才能看到感動的元素。造成感動效果的方式,大都已是非常制式的場景調度與情節設定,非常機械化。

機械化的場景調度與敘事不見得不好,因為它非常實在地能引起人的肉體反應,覺得刺激,感到悲傷或難過、噁心等。但就像提神飲料那樣過於功能化。

在布萊恩之前,可以透過場景調度,用情境來撼動人心的導演,我認為是無敵的法蘭西斯 柯波拉(Francis Coppola)。而辛格具有跟他雷同的特質,而且辛格的電影比柯波拉更具動態。柯波拉習慣用劇場式的大段落讓演員說故事,而布萊恩的鏡頭移動與場景轉化的動態更快,時間更短。雖然觀眾的投入感可能因此降低,但更適應網路興起的資訊爆炸世代。

MOROCCO FILM FESTIVAL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法蘭西斯・柯波拉

就上個世紀末興起的英雄電影來說,導演們都努力試圖追求特效,用公式化的情節與角色性格塑造來讓觀眾感動。《第一滴血》(First Blood)是其中的代表作。而這個世紀,漫威影業的漫畫系列,特別是《復仇者聯盟》(Marvel's The Avengers)、《美國隊長2》(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更是登峰造極之作。可惜這種公式化的拍法藝術性較低,使英雄電影難進入藝術之門。

克里斯多福 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蝙蝠俠系列,特別是《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是罕見讓英雄電影提升到藝術性的成功範例。而他跟布萊恩的差異,是諾蘭比較重視氣氛情境,跟劇場化的展演。這也是希斯萊傑(Heath Ledger)所詮釋的小丑會大幅壓倒撲克臉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的原因。但這並非貝爾演技不好,而是在導演風格下造成的必然結果。在這種藝術片模式下,有時就是就會造成一種難以再現的渲染力,因為諾蘭屬於複雜性思考的導演,他的電影元素分割較細,有時厲害的並非感動人的部份,而是敘事結構的複雜度,與情節的多元層次。我認為他最好的電影是《全面啟動》(Inception),而那部片裡演技只是次要元素。

布萊恩辛格的風格則較全面。他不但具有柯波拉的渲染力,同時也能克服大塊式敘事的沉悶缺點。他的《華爾奇麗雅》(Valkyrie)利用短場景切換與情境渲染力的特性,在複雜結構下,讓原本沉悶的紀錄片式劇情成為扣人心弦的鉅作。這種能力用在《X戰警》(X-Men)系列,自然讓英雄電影直接提升到藝術片的層次,而且保有公式化的魅力。

他的電影手法,在《X戰警:未來昔日》(X-Men: Days of Future Past)與《X戰警:天啟》(X-Men: Apocalypse)中展現地淋漓盡致。《X戰警:未來昔日》的開場,金剛狼回到過去,見藥物成癮,頹喪失志的X教授。在短短不到10分鐘的場景中,布萊恩成功僅透過演員眼神的傳遞,與《X戰警:第一戰》(X-Men: First Class)的片段剪接,就讓人感受到X教授悲憤自責的情緒轉變。他跟魔形女的感情,讓人飆淚。

而金剛狼一行人要拯救萬磁王逃獄,新角色快銀(Quicksilver)劫獄的片段,是影史無上經典,將是未來英雄電影爭相模仿的橋段。導演僅用一個不到五秒的鏡頭,就交代了萬磁王與快銀父子尚未相認時的微妙情愫。這種能力,僅見於那些影史最偉大導演的作品上。漫畫迷絕對會因此激動萬分。

延續《X戰警2》的傑出成果,布萊恩用幾個分場就成功刻畫角色性格,讓台詞稀少的角色也能形象分明,讓觀眾進入電影當中。英雄電影最難的,就是讓觀眾潛意識認同角色的真實性,本片在這點一樣成功。

x_men__Apocalypse_x戰警_末日
Photo Credit: 二十世紀福斯

同樣的,布萊恩的電影動作畫面都很精準,所以時間都不長,也沒什麼像《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系列動輒十幾分鐘的動作戲;反過來說,動作戲少得像劇情片。但對漫畫迷來說,要的就是這種藝術性與認同感。不是從頭到尾都有爆炸我們才覺得爽,而是畫面的美感、角色的逼真讓人嚮往,願意視之為精神認同的原鄉。那才是英雄電影的核心價值。

而布萊恩辛格成功做到了。雖然《X戰警》在導演回歸之後的兩部為系列的完結篇,所有的角色幾乎都要登場,人物多到沒有時間刻畫,導致主角的英雄認同無法像《X戰警:第一戰》那樣有魅力。那也是因為最後兩部都來自於漫畫的劇情,戲劇張力被分散。如果《X戰警:第一戰》是由布萊恩辛格執導,那部片將會成為有史以來最強的英雄電影,藝術成就將足以與《教父》(The Godfather)、《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