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Behind the Beat】流著龐克與搖滾血液的饒舌:Beastie Boys《Check Your Head》

【Behind the Beat】流著龐克與搖滾血液的饒舌:Beastie Boys《Check Your Head》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86年,三個來自東岸紐約的白人小鬼Mike D、MCA與Ad-Rock,以「野獸男孩(Beastie Boys)」的名號發行了首張專輯《Licensed to Ill》,並且因此大大地闖出了名堂,同時還被視為嘻哈音樂「New School」時期的先鋒人物,參與打造了後來的饒舌盛世。

〈Time for Livin'〉則是翻唱自經典放克樂團「Sly & the Familt Stone」1974年專輯《Small Talk》中的同名歌曲,也是專輯中唯一一首幾乎是完全脫離嘻哈與饒舌風格的曲目。只有短短1分48秒的〈Time for Livin'〉,就如同許多80年代硬蕊龐克樂團的歌曲一樣嘈雜、混亂,並且帶有強烈的衝撞感:

透過這兩首歌曲,野獸男孩的《Check Your Head》確實大大顛覆了眾人對他們的印象。以往他們的歌曲是用搖滾當作背景,饒舌作為主角,但這張專輯卻在某部分將這些全部打亂,呈現了1992年以前沒有人聽過、看過、感受過的野獸男孩。另外很有趣的是,在這張專輯的後半有三首純演奏而無人聲的歌曲,分別是〈Pow〉、〈Groove Holmes〉與〈In 3's〉,這三首歌所要展現的是MCA、Mike D與Ad-Rock三人在樂器演奏方面的特色和巧思,換個角度來說,他們想要趁機會向所有人「現」一下他們的樂團技巧。

坦白說,筆者認為《Check Your Head》在野獸男孩的音樂生涯中,扮演的是一張將搖滾、龐克、嘻哈與饒舌等音樂全部組建在一起的專輯,而你也可以大膽地將《Check Your Head》假設為是一張「另類搖滾(Alternative Rock)+龐克饒舌(Punk-Rap)」的唱片。在第一次聆聽的時候,聽者普遍會有一種「混亂」的感受,因為歌曲與歌曲之間的風格跳動非常大;但多次與反覆聆聽之後,從中能感受到的是MCA、Mike D與Ad-Rock三人對於音樂玩性大發的狂野。他們嘗試回到自己的源頭,並且將最初的、與音樂的碰觸帶到90年代,結合了當時已臻成熟的嘻哈與饒舌音樂,蛻變出另一個樣貌的野獸男孩,一個大家未曾體驗過的野獸男孩。

1992年的這張《Check Your Head》,正是奔騰在野獸男孩血液中的龐克搖滾因子迸發之時,也是他們醞釀許久的破繭而出時刻。

註解

註一:這個時期的Ad-Rock同時身處The Young and the Useless與野獸男孩這兩個樂團,但由於在音樂理念上與野獸男較為合拍,Ad-Rock逐漸將重心放在野獸男孩上,導致了後來The Young and the Useless於1984年的解散。

註二:在野獸男孩1983年時發行的首支正式單曲〈Cooky Puss〉中,其實已經可以感受到不少嘻哈音樂的氛圍;而在他們接下來陸續釋出的音樂中,嘻哈與饒舌則成等比級數的增加。

註三:〈So What'cha Want〉為專輯《Check Your Head》的第二支主打單曲,也因此,樂團與經紀公司決定為這首歌曲拍攝一支音樂錄影帶,而該MV的導演就是野獸男孩成員MCA。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