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要當國際醫療志工前,你知道當地人是怎麼想的嗎?

要當國際醫療志工前,你知道當地人是怎麼想的嗎?
Photo Credit:RT/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真的想當醫療志工嗎?那麼請你不要當個來來去去的人,當個留下來的人,因為這才是當地最需要的。

文:YCHung

我在哈佛手術外科推廣團隊聽到來自世界醫療接受端這些被忽略的聲音,第一線的控訴。一個在印度服務多年的外科醫師,曾為當地眾多的「醫療志工」做了一些相關的統計:

醫療志工來的原因不外乎:自我實現、想要人生有意義、愧疚、想要吹噓自己多有能力、宗教、想要回饋社會、充電、想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等等。

然而離開的原因卻是:語言很奇怪、文化、天氣太熱、食物很辣、治安不好、太多病人、當地設備不夠、貪汙、當地政府腐敗、病人多到超過負荷⋯⋯所以,掰掰!

「對我而言,這是很奇怪的,因為這個國家從你來到你走,在你當志工的這短短幾天、甚至幾個月,他都是他,他不曾變過。你來的原因與你走的原因,其實當初都是同一個。」印度醫師沉重地在會議中吐出他心中埋藏很久的話,「對我而言,這是我的國家,這是我的同胞與病人。你來這裡開了刀,幾天後甚至幾個月後你就走了,那術後照顧怎麼辦?復健怎麼辦?這是你的病人,你怎麼可以棄你的病人不顧?」

為了證明他說的,他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來探討醫療志工與當地人力的問題。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見,在災難過後會有一大波立即的手術需求,但手術人力並沒有馬上湧入,直到媒體開始報導,國際手術人力才開始大量湧入,但此時的手術需求已不如災難一開始發生時大量。

所以當這些外國團體離開後,當地到底剩下什麼?印度醫師問。

「過期的藥物、過時老舊的儀器、一個幾百萬美元的醫療團帳單,一堆領帶贈品與一堆舊衣服。」「喔對,而且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要捐給我們舊衣服?要就要捐給我們新衣服呀,你知道我什麼時候看過舊衣服嗎?就是拿來燒柴的時候。」

這想法大概就跟哈佛的健康夥伴(Partners in Health)所倡導的概念一樣,不要因為是給窮人,就給窮人爛貨。

「你能治療骨折,不代表你能帶著你世界級水準訓練的技術,隨便走進一個貧窮國家的任何一間醫院,說你可以開骨折的刀。我在英國受訓練的,我可以說我在英國受到了良好的訓練,但當我回到自己的國家,我卻覺得我沒有被訓練好,」印度醫師頓了一下,「因為我從來沒有在資源缺乏的地方行醫過。」

印度醫師沉痛控訴:「我留在家鄉行醫的過程中,看到了好多外國人來來去去,我真的很想問,你們對病人的承諾到底在哪?你們甚至不會在自己的國家開完刀後就拍拍屁股走人,為什麼你在我的國家卻這麼做?」

聽到這,我覺得好心痛,不只是醫療界,還有在志工界,這都是一個事實。十幾天的服務結束後就拍拍屁股走人,但這樣的志工服務,在醫療界卻更顯得出殘忍與被忽略。因為國際醫者與當地病人,一直都站在權力不平衡的兩端,很多人認為窮人有得到醫療就不錯了,但你知道嗎?根據研究統計,這些國際醫療志工在離開後,手術過後的感染率高達20%,要重新開刀的比率高達30%。「你告訴我,世界上有哪一間醫院可以讓自己的病人感染率這麼高?要重新開刀的比例這麼高?」

「歡迎來到全球衛生屆的黑暗面。」印度醫師緩緩道出在他心裡隱藏很久的話。

因為第三世界的需求,這個世界開始有了許多稱為「貧窮產業」的機構,專門消費貧窮,把貧窮當成產業在經營。不可否認的,我在當醫學生期間也曾去過許多貧窮的國家當志工,尼泊爾、印度、非洲、緬甸、甘肅等都有我的痕跡。但這些來來去去的經驗,卻時常讓我良心不安,我一方面清楚自覺我正在消費貧窮,一方面卻又從這些貧窮的經驗裡得到人生非常大的養分與能力:我在這些經歷裡,對於未來想成為的人的輪廓逐漸清晰。

我知道對於全球衛生,「我不想當個來來去去的人,我想當個留下來的人,因為我不想要我到了一個國家,對當地人剩下來的意義只是在消費他們的貧窮。」

你真的想當醫療志工嗎?那麼請你不要當個來來去去的人,當個留下來的人,因為這才是當地最需要的。

國際援助目前最新的想法是:「要教會當地人釣魚。」但印度醫師卻不這麼認為:「嘿,這是我的國家,而你是個外國人,我不需要你教我怎麼釣魚。你要釣魚嗎?好啊,那為什麼我們不要一起去釣魚呢?」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闕士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