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不只是遊景點、拍照、找美食,也可以同時關注當地人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少人喜歡放假時旅行觀光,但在遊覽景點名勝、尋找地道美食外,遊客其實也可以關注一下當地的人權狀況,甚至協助改善。
筆者小時候是一條不折不扣的「書蟲」;家住圖書館的「腳程」之中,每週總前往借書兩三次,透過書本接觸不同的世界,是多麼令人快樂的一件事。有一天,正當這位小書蟲手執一書,邊走邊讀,沉醉於閱讀的美好小天地時,忽然聽到一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小書蟲的書本掉下,呆若木雞。我怎也想不到,這個「萬里路」居然敢向我最喜歡的書本世界「公然挑戰」。於是,我急不及待希望自己長大,儲夠錢去旅行,就看看讀萬卷書是否真的不如行萬里路。
旅遊看得見當地人生活實況嗎?
長大後有機會外旅當然開心,也發現旅行真是不錯的體驗——能自己計劃行程,旅途中又會遇上各種事情,吃上各種美食、去到各個景點遊玩,各地的風土人情,又的確要到了當地才能認識到。只是,當年歲漸長,多去幾次旅行之後,有時難免反思——如果每次光是去吃美食和去旅遊景點,我們真的能了解當地文化嗎?
有次往馬來西亞,碰巧民宿老闆會講華語。聊熟了,他忽然慨嘆一句:「馬來西亞的貪污真嚴重啊。」那一刻我呆住了,那趟旅程,我本來的計劃是:吃我最喜歡的海南雞飯和肉骨茶、去看那些風光如畫的景色,或是到政府當局所設立、陳述「政治正確」歷史事件的博物館或紀念館等。
當地人的生活實況,竟然未有包括在我的旅遊計劃之內。明明這些實況中的人,才是建構出那風光明媚的國度文化,而我們在所謂認識異國文化之時,那又好像將他們生活真實的一面忘掉了。缺少這一面的旅遊,又是否勝「讀萬卷書」呢?
人權旅遊——更有效的「行萬里路」
「人權旅遊」的概念就是希望在出遊之時,除了吃喝玩樂,也能多了解當地人的人權狀況,從而對他們的生活環境更為掌握。在出發前,除了找尋相關的住宿和美食資訊,同樣可以了解一下他們的人權狀況——例如國際特赦組織每年都會發表人權報告,回顧全球各國的人權狀況。或前往當地時,能透過多方面的觀察,以及與當地人盡量有多些交流,從而了解他們真實的人權和生活狀況。
以馬來西亞為例,旅客大概感受不到當地的貪污情況,但當地人卻感受至深。民宿老闆說,經營民宿是算較能受惠於旅遊業而又較自由的經營方式,但於領取牌照及接受巡查的過程中,仍受到不少官員貪污之苦。
不過馬來西亞人想透過抗爭去改善這些情況卻殊不簡單。去年,有報導指馬來西亞總統納吉捲入一馬發展公司(1DMB)貪污風波,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有青年舉行和平集會,卻有超過30名示威者被指涉嫌「非法集會」及「試圖通過公眾運動妨礙議會民主」等罪名被捕,亦有反對派領袖和人權捍衛者以煽動叛亂罪被捕。馬來西亞民間社會因不滿選舉的貪污情況嚴重而組成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淨選盟,Bersih),於2007年至去年間舉行多場和平集會,卻遭警方暴力驅散和拘捕。
漫畫家被控煽動罪
即使不上街集會,想用支筆去表示對政府不滿,都會遭牢獄之災。例如當地著名漫畫家Zunar,堅持以笑抗爭,畫了多幅政治漫畫諷刺政治領袖、法官和其他有權有勢者,以喚起大眾一同監察政府;不過,他的敢言卻令他成了政府的眼中釘。
馬來西亞的《煽動罪》源於1957年脫離英國獨立前的殖民地時期,本是用作維護國家安全,但馬來西亞政府卻利用此罪不斷打壓異見人士。上年4月,《煽動罪》針對的範圍進一步擴大至網上媒體。在新例下,Zunar因去年2月在Twitter發表9篇漫畫,表達對反對黨領袖安華(Dato’ Seri Anwar bin Ibrahim)因政治動機而被判入獄的不滿而被當局拘捕。及後,政府根據《煽動罪》控告Zunar,他因而面臨入獄高達43年,而他曾出版的5本書籍亦因「危害公共秩序」被勒令停售。

被起訴的不獨Zunar一人。自《煽動罪》範圍擴展後,已有更多人民因敢言而被控。單單是2016年,馬來西亞已有21人因《煽動罪》被捕、調查或檢控1。
早前藝術家法米·雷薩(Fahmi Reza)就因今年1月在Facebook發表模仿成總理的小丑漫畫而被控「不正當使用網絡設施或服務」,面臨高達50,000馬來西亞元的罰款(約台幣39萬元)及入獄一年。此外年僅19歲Muhammad Amirul Azwan Mohammed Shakri也因在Facebook批評柔佛州王子而入獄一年2。
但即使馬來西亞政府如何打壓言論及集會自由,但馬來西亞人仍不灰心。即使身為遭《煽動罪》起訴最多次的馬來西亞人,Zunar仍會不斷以漫畫批評政權,不到最後一滴墨水也會繼續,因為他深信「雖然不知自己所做的有沒有用,但坐以待斃便一定會輸。」
如果一趟旅程,能讓我們在認識目的地的飲食文化之餘,注入「人權旅遊」元素,讓我們對當地人民的生活現狀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關心當地的人權狀況,甚至可能以行動協助改善當地的人權狀況——如避免光顧剥削勞工的企業、以及避免金錢落入獨裁政府口袋、為當地的維權人發聲,對外轉達當地的人權侵害情況等等——也許這才不抂稱作「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吧。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Malaysia Kini: Malaysia urged to drop charges against lawyer N Surendran
- Amnesty International: Malaysia: ongoing crackdown on social media
- Malaysia Kini: Zunar asks more to join him across 'line of fear'
-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人權旅遊網頁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