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柯文哲說,如果核電廠出事,一旦人被核輻射污染了,目前也沒有處理的方式,他還以台大醫院急診室SOP為例,指出台大也只能將受污染病患滯留在外沖水,然後再原車送走。
中央社報導,台北市今(4)日上午舉行「北北桃基防災生活圈首長座談會」,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桃園市副市長游建華、基隆市副市長林永發等人出席。會中針對重大災害訊息分享機制、核災疏散避難、老屋健檢等議題進行簡報,並簽訂「災害防救支援協定」。柯文哲表示,他個人不是反核電,是反對台灣用核電,像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核電廠是設在遠離人口的地方,但台灣太小了;若是像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可以把核廢料藏在沙漠或西藏等人少的地方,或把核電廠設在遠離人口的地方,核電廠在某些國家是合理的。
新頭殼報導,柯文哲表示,政治人物有一堆考量,但作為醫生而言,無法理解核電廠8公里的疏散範圍是怎麼算出來的,為什麼不是30公里?若是嚴重的泄露事故,大家心裡有數,8公里根本不夠,再加上氣候的影響,若出現東北季風,範圍一定不是呈現同心圓,30公里內要疏散10多萬人,也根本無解。柯文哲說,如果核電廠出事,一旦人被核輻射污染了,目前也沒有處理的方式,他還以台大醫院急診室SOP為例,指出台大也只能將受污染病患滯留在外沖水,然後再原車送走。
「有沒有比貪汙更可怕的事情,有啊,那就是決策錯誤」,核電廠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對於核廢料問題,他認為存放在蘭嶼「當然是欺負原住民」,現在蘭嶼也裝滿了,核廢料要送到哪去也沒人敢講。核四要繼續蓋大概不太可能,但封存一年就要花新台幣十幾億來維護,也不知道已經花了3000多億的帳要怎麼處理。
央廣報導,台電公司提案將目前放置在蘭嶼的核廢料遷回位於新北市的核一、核二廠,引發新北市政府反彈,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並認為北北基桃四縣市的態度應該一致,「如果低階核廢料都沒辦法處理,談什麼非核家園?」柯文哲說據他所知,目前核一、核二廠內還有上萬根燃料棒,這是整個國家的潛在威脅,也牽涉到電的發展,所以他認為核電廠是中央跟地方要一起嚴肅去面對的問題,下次首都圈論壇,四縣市應該要坐下來好好談核電廠該怎麼處理。
中時報導,侯友宜說,核一、核二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所造成的恐慌絕不只是新北市,台北市、桃園市、基隆市也要面臨同樣問題,雖感謝三縣市協助提供緊急避難及收容安置近1萬2000人,但這些都是理想的狀態。北北基桃的人口高達近1,000萬人,如果發生事故,光是民眾集結、交通提供、收容場所,都不會如今天在論壇上交流的那麼理想,落實也不會如此到位。如何讓核災不發生,是更重要的討論議題。

自由報導,柯文哲表示他支持核一、核二加速退役,且不續建核四,但每個理想都有代價。他指出,台北市很認真發展再生能源,北市山豬窟也有沼氣發電,福德坑則要架設太陽能,但目前台北市的再生能源還是只占3%,根本不夠,再生能源無法在短期內補上缺口,這是台灣必須誠實面對的問題;另外,柯文哲也說,若不用核電,電價不可能那麼便宜,再生能源要補這一塊也不是馬上能辦到,這是將來台灣要面對的問題,老百姓要有心理準備。
中央社報導,侯友宜批台電在核電議題上多次說謊、跳票,要求核一、核二廠準時除役。台電核能專業總工程師林德福受訪表示,台電公司為執行機關,務必會遵照辦理政府的能源政策,包括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核電廠將如期辦理除役。另外,核廢料問題是大家必須共同面對的,一定要找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地方置放,像是尋找無人島來做集中式貯存,希望大家能共同努力達成。
原能會副主委蔡慧敏也表示,7月初已收到台電公文要求撤回核一廠延役案,目前是朝如期除役時程走,預計9月份將召開核一除役審議委員會,屆時也會邀請地方政府表達意見。目前核一、核二、核三廠排定除役時間,分別為2019年、2023年及2025年,以達新政府非核家園目標。此外,原能會基於監督單位之責,已要求台電公司在今年12月底之前要提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遷址計畫,包括地點及時程等計畫內容,以解決蘭嶼低階核廢料貯存問題。
聯合報導,目前貯存在蘭嶼的皆為低階核廢料,約近9.8萬桶,其中8.6萬桶來自核電廠,其餘為醫院、工業、學術研究所產生的。經濟部長李世光表示,核廢料如何處理的討論仍在進行中,正由核後端基金處理,至於立法院也決議需同時思考高階與低階核廢料處理,但從來沒說要移回新北市,這完全不正確。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