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簡史》:經過40億年的演化,自由意志可以戰勝基因的掌控嗎?

《大腦簡史》:經過40億年的演化,自由意志可以戰勝基因的掌控嗎?
Photo Credit: Hartwig HKD @ Flickr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本書中強烈主張我們的自由意志,是可以戰勝基因的束縛的。生活在一個又一個想像的共同體等虛構的事物下,究竟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呢?

伯讓是少有的有才科普作家,他在這本《大腦簡史:生物經過四十億年的演化,大腦是否已經超脫自私基因的掌控?》中,加入了許多他對大腦演化的新觀點,並且還有這麼一個創新的作法,邀請幾位專家、作家、部落客等來討論書中的主題。

整體而言,伯讓用了非常生動的筆觸寫了動物的演化史,也很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腦的許多部區和功能,還巧妙地加入他自己長年的研究成果,是本寓教於樂的科普好書。他是台灣大學生命科學學系畢業的,在赴美留學唸博士班前唸了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探討心靈哲學。這本書探討的是腦的演化,在書中伯讓的哲學觀點是,腦或者說神經元是自私的。其實,我們很少在科普書中,同時看到知識的有趣介紹的同時讀到啟發性的創見,這值得大力鼓勵。

來自《自私的基因》的擬人化比喻

這種擬人化的手法,起源是來自牛津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大師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無疑是演化遺傳學的經典之作,道金斯用極為淺顯易懂的文字,為大家解釋一個很複雜的演化生物學觀念,不懂故事精彩,邏輯也夠嚴密,所以深受讀者喜愛,歷久不衰。

讀《自私的基因》時,我正在唸大學,也感到非常震撼,覺得演化生物學真是個極為有趣,又有奧妙邏輯的一門科學,於是獻身研究迄今。這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好書,其中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用基因是自私的,來解釋利他行為的演化。這個解釋的其中一個奧妙,當然是在兩者乍看之下是矛盾的。

利他行為這種犠牲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機會來造福其他個體的行為,在各種動植物中皆可見。原先,演化生物學家是用團體選擇(group selection)來解釋,也就是那些個人是犠牲小我、完成大我,有利他行為個體的團體比沒有的團體更有利等等。

然而,在60年代,已故的英國演化生物學大師史密斯(John Maynard Smith,1920 – 2004)卻主張天擇的單位不是團體,而是個體。他用數學模式反駁團體選擇的可能。而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主張更激進,他認為天擇的單位甚至不是個體,而是基因。

他的主張是來自另一位已故的美國演化生物學大師威廉斯(George C. Williams,1926 – 2010)在經典《適應與天擇》裡提出的,持這主張的演化生物學大師還有漢彌爾頓(W. D. Hamilton,1936 – 2000),這些主張稱為「基因中心的演化觀點」(gene-centered view of evolution)。我個人覺得這個理論最大的說服力是,無法遺傳的性狀,無論有多好,天擇都無法挑選的,而表徵性狀既然要能夠遺傳,那麼天擇的單位說是基因也不為過。

這個觀點通俗上就稱作「自私的基因理論」(selfish gene theory),這理論不算好理解,但在《自私的基因》的推波助瀾下,居然也成了大眾都能朗朗上口的演化理論之一。這個理論的提出,是演化生物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因為可以用來解釋許多很弔詭的現象,而且在也容易測試,還具有啟發性,所以這方面的論文頗多,在學術界也頗有影響力。

道金斯把基因描述成自私的,這擬人化的手法,很有趣也廣為接受,雖然在學術界有很大的爭議,但「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s)或「自私的遺傳元素」(selfish genetic elements)這類名詞,在學術論文中也可見。一個理論的興衰或價值,很多時候是在其能不能有更好的解釋力。美國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S. Kuhn,1922-1996)在其經典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中,卻指出典範的建立和轉移,其實比這還複雜。自私基因理論讓科學家有了很方便好用的典範去玩解謎遊戲,所以能夠流行。

然而,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擬人化的說法,卻也造成了不少問題。主要問題就是,「自私」這詞,似乎是帶有「目的性」的。可是,基因是不會思考的,它們沒有「想要」把自己傳下去。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有些突變如果剛好能夠透過各種機制增加傳遞而且生存下來的機會,在後代中的頻率會愈來愈高,這是個邏輯性的法則。生物學是實驗科學,我們也確定觀察到這樣的現象。所以「自私」的比喻,實則和自不自私無關,真正關乎的是繁殖和生存能力。

伯讓在《大腦簡史》中,把《自私的基因》的說法搬了出來,也用擬人化的手法來敍述腦的演化,把腦視作一個自私的器官,到最後,人體成了腦的載具而已。當然,伯讓很清楚這些擬人化的比喻是圖方便而已。

神經系統為何演化成更複雜?

生物的演化,看似往愈來愈複雜的方向演化,給了我們一個錯覺,以為複雜度的提高,是適應性的提高。可是,這是很大也很常見的誤會。更複雜的生物,是更成功的生物嗎?在演化生物學界,我們已放棄了演化是往更進步的方向前進的幻覺。我們人類是萬物之靈嗎?要怎麼定義成功?

是個體數最多?還是生物質量最大?還是繁衍的速度?改造環境的能力?存活在地球上的時間?其實,就以上問題而言,最成功的生物反而是單細胞的細菌無誤。如果細菌那麼成功,那麼為何還會演化出更複雜的生物?簡單的答案,不是因為更複雜的生物更成功,而是更複雜的生物能夠適應到新的「生態棲位」(Ecological ni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