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私人權利的保護是公益的基礎,而公益也會彼此衝突;公共建設不必然等同於公共利益,而民間參與者所追求的,也不盡然只有私權。這正是為什麼公共利益需要擴大參與範圍和討論,詮釋權更不能由官僚體系壟斷。
文:陳嬿如
►漫談南鐵東移的公共利益(上):被迫遷者是完成大我,還是河神的新娘?
四、剪不斷理還亂的公共利益(三):保護古蹟 公共利益的矛盾
近日臺南市永康飛雁新村六甲頂遺址確定保留、油槽及控制室被列為歷史建物,為原本的開發案和都市計畫投下變數。
- 六甲頂遺址與南鐵地下化的遺址問題
根據2010年的臺南鐵路地下化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地下化範圍內共有六個地段,存有八個已知或可能的遺址。六甲頂遺址正是其一,只是當年不確定實際位置,如今飛雁新村的探勘經費也不足以擴及整個六甲頂地區,無法確知遺址範圍。至於其他七個則是竹園町遺址、東門外遺址、三本木高地遺址、郵政局遺址、六甲頂鹽行間遺址、鞍子遺址和聖功女中遺址。在飛雁新村計畫的訪談過程中,居住於六甲頂、奇美醫院週邊和柴頭港溪以南的大橋等地居民,都對訪談者表示:從前開挖民宅地基時,曾挖到不少遺址物品,只是當年未有保存觀念而已。
缺乏遺址保存觀念的倒也不只民間,1993年省政府評估各種鐵路立體化與郊區化方案,並決定地下化路線時,同樣不曾考慮過遺址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對工程、路線的影響。
憲法第166條規定國家應保存古蹟、古物。規範工程不應損及古蹟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同時也有著一旦挖到遺址,就必須立刻停工的規定。飛雁新村開發案長達兩年的遺址發現、停工挖掘、保存爭議和文資認定過程,極有可能在南鐵地下軌道施工時,再次上演。然而,會議中政府官員們對遺址問題總是草草帶過,和他們對臺南車站的絕對重視,形成了諷刺的對比。
保存古蹟與遺址是公共利益,但半途停工等待考古挖掘,所導致的工期延長、交通干擾等影響,不都是政府官員口中的公共不利益嗎?故此,我們必須明確界定出公共利益的層次,否則,當公共利益之間存在衝突時,要如何判斷輕重和取捨?
- 被輕忽的地下水風險
歷次會議無法釐清的公共利益爭議,遠不只上述三項。2015年以來,臺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多次提出交通部地下水報告錯誤。撰寫該報告的李振皓教授來到擴大專案小組會議現場後,只說他會負責,對於數據錯誤的質疑全無回應。至於水利局局長李孟諺的回答,其實與水利局三年前回覆前臺南縣長蘇煥智時無異。蘇前縣長於2013年質疑連續壁將阻斷地下水,而水利局提出李振皓教授的報告,說明地下水上升幅度不大,只要施工方法得當,就可讓地下水通過。當時,水利局所引用的報告,正是如今被環團質疑模擬結果有誤的這一份。
再者,環盟最在意的並非一般狀況,而是極端氣候下,大雨和地下水的交互影響。今年的幾場大雨已顯示東區、仁德、永康有不少地區排水不良、容易積水。環團認為,這是因為過度開發,使得原本不會淹水的地方也開始淹水;並認為,連續壁的存在會讓地下水位上升,若上升幅度超乎預期,強降雨後鐵路東側的淹水風險大增。
如果臺南市政府與交通部能夠公布地下水文流向、深度以及工程規劃詳細的關係圖,並與現有排水系統套疊,便足以取信於民。可是,在擴大專案小組會議中,環團多次指名交通部回答未果,而都委會始終不願召開專家會議,徹底討論並釐清地下水爭議。
南鐵案所涉及的交通、工程、水利、消防、建築、古蹟維護、考古調查⋯⋯等均屬專門領域。在會議中,卻只見鐵工局用一兩頁簡報帶過、官員以寥寥數語回答,導致雙方全無交集。內政部既不肯召開專家會議和行政聽證,也不願請來第三方專家學者,或提出詳實、有公信力的風險評估報告協助釐清,只是不斷地將南鐵都市計畫審查,排入最缺乏討論空間的都委會議程。
每一次都委會,都市計畫審查都可能通過,並且成為強制徵收的根據。在近三次會議中擔任主席的內政部次長花敬群常告訴人民要相信委員的判斷,可是,當資料闕如,人民怎麼知道,委員的判斷根據為何?人民怎麼知道,這是相信,還是迷信?

五、公共利益的詮釋者:官僚體系
在臺灣,多數民眾沒有參與公共事務的習慣。都市計畫被視為專門領域,人民習慣坐等代議士和官僚體系來決定或改變自己的生活。很多時候,人民是在自身遭到公權力侵害的時候,才發覺體制出了問題。不過,土地徵收議題的受害者極容易被貼上「妨礙開發」、「釘子戶」、「死要錢」等標籤,從而削減其抗爭的正當性;官僚體系卻能輕易壟斷公共利益的詮釋權,並且免於遭到質疑。
- 由官僚體系壟斷的詮釋權
2013年,臺南市政府為解決工程問題,舉辦了工程技術論壇。會後,鐵工局提出的補充資料中,載明了經建會的指示:臨時軌要「供作後續其它交通路線路廊(輕軌/捷運)使用,以減少政府重複投資之浪費」。因此,鐵工局認為,就算採用臨時軌方案也必須徵收,不能租用。
經建會的考量明顯完全基於成本,而且粗糙得可怕。既無視臺南是否有此需要,也不管徵收必要性或交通專業-輕軌/捷運與鐵路路線完全重疊,對這缺乏大眾運輸的城市有何益處?在經建會眼中,只要投資看似一石二鳥,便屬上策。一直到今年7月2日的擴大專案小組會議,鐵工局仍樂於端出經建會的這項指示,倒也充分展現出唯上級馬首是瞻的官僚特色。
希望政府可以信賴是人之常情,不過,官僚體系中從來不缺外行領導內行的情形。公共利益的詮釋真的適合由政府和少數「菁英」壟斷嗎?
- 公共事務需要討論 而非推銷
四年來,在官方論述與新聞稿中,從來不曾出現關於核定版的負面語言和檢討。若以為推行政策該當如此,卻忽視此一愚民式的宣傳手法,對公民社會造成的長遠負面影響,未免短視近利。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