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眼球戰爭再起:境外OTT大軍壓境,傳統電視台決戰新媒體

眼球戰爭再起:境外OTT大軍壓境,傳統電視台決戰新媒體
Photo Credit: 財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兩年內,台灣從影音串流服務(OTT)荒漠,突然變為競爭最激烈的地區之一,加上臉書的影音完全取代了媒體功能,台灣的傳統電視台處境岌岌可危。

文:黃靖萱、洪綾襄|財訊雙週刊 第508期

為了反擊,所有電視台只能靠攏新媒體,砸大錢打造OTT,或把臉書(Facebook)當成自己的新媒體平台,但沒有獨特內容、找不到商業模式,大家都陷入苦戰。在新舊媒體的亂鬥下,誰能主導台灣人的眼球?分食數百億元廣告商機?又是誰能在最混沌不明的亂世中,找到獲利模式?

戲劇依然愛恨情仇,新聞仍舊吵鬧不休,但,電視還是電視嗎?每天,通勤上下班的你,利用搭公車、捷運的時間拿著手機追戲;到了公司,電腦整天開著臉書網頁,在臉書上按幾個讚,所有最夯、最新的新聞或討論就一次看遍。

來自科技界的新媒體崛起,改變每個人每天的生活情境,等同宣告傳統電視正步向遲暮。電視新兵、聯合報系電視台udn tv,在苦撐三年後,七月一日起自全台有線電視下架,只在網路上播出,成為新變局下的祭品。

但電視產業更驚訝也更關心的,則是七月初,三立將新聞台上架到中華電信的MOD上。過去,在電視台和有系統業者緊密的生態結構中,有線電視新聞台「團結地」抵制MOD,但三立卻開了第一槍,電視圈議論紛紛後續的影響。「電視在走下坡,有線電視廣告收入只剩下過去的70%,其他要靠MOD、新媒體、手機等平台收回來,不能全部都在有線拿了,」中天董事長馬詠睿說。

國內外OTT進逼
三立新聞台開第一槍 向MOD靠攏

去年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調查發現,已有16.2%的消費者不續訂第四台,這些「剪線族」(cord-cutters),同時轉移預算至數位影視等影音串流服務(OTT,over the top)。近兩年來,國內外OTT大量進入台灣,分食電視人口。2016年伊始,一月就有美國串流影音平台網飛(Netflix)登台;三月底,中國的愛奇藝台灣站開台,連來自法國的Dailymotion也推出繁體中文版。

若加上台灣自己的OTT平台,如三大電信公司都已推出服務,曾參與創辦美國TiVo的錢大衛創立台灣原創的LiTV,七月初連KKBOX旗下的OTT VOD影音服務平台KKTV也上線加入戰局。而且不論愛奇藝或KKTV,一出擊就砸高昂版權費,和南韓同步播出韓劇《太陽的後裔》及《任意依戀》來吸引會員,台灣電視台的處境可說是四面楚歌。OTT的戰況仍未分出勝負,但其實新媒體巨獸早已產生。

七月中,臉書公布在台灣的月活躍用戶達到1,800萬人,儼然成為台灣最大的媒體,根本沒有任何電視台的收視率或媒體的網站足以和臉書匹敵。臉書先是為了獲得更多新聞內容,和主流媒體合作,讓合作的媒體開始獲得嵌入廣告的利潤,卻也逐漸養成人們透過臉書閱讀,進而觀看影音新聞的習慣。台灣有些電視台,只擁有和其他電視台沒有差異的新聞內容、缺乏足夠甚至沒有自製戲劇、節目的能力,在茫茫網站中,根本吸引不到觀眾,更沒有發展自己OTT平台的實力,反而更加依賴臉書,將臉書當成了自己的新媒體平台。

臉書成新媒體巨獸
招募新血練兵 與傳媒敵對又共生

然而,今年初動作頻頻的臉書,開始對外招募記者,要求具備新聞判斷能力、針對內容深入分析,並能撰寫生動的報導,顯示臉書正計畫培養媒體資源。六月底,臉書再宣布,將調整動態消息演算法,新聞媒體的貼文優先次序排位後挪,臉書坦言,這調整將會使很多新聞網站流量明顯下滑。

臉書的每一個動作,看似和媒體共生,其實是威脅、牽動著傳統媒體的生存與發展。最大的影響就是,臉書理所當然成為最大的廣告投放標的。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公布「新媒體狀態」(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16)報告指出,數位廣告已牢牢掌控在網路巨擘手中。在所有數位廣告營收中,臉書、谷歌(Google)、雅虎(Yahoo)、推特(Twitter)以及去年收購美國線上(AOL)的電信業者Verizon五家科技公司,就吃掉了65%市場。

這情況一樣發生在台灣。以電商「愛上新鮮i3Fresh」為例,執行長張右承坦言,他們愈來愈不和傳統媒體合作,近來廣告資源逐步都投放在臉書,因為臉書會提供許多數據,幫助優化他們的廣告轉換率。「我每一分錢花出去,都能計算投資報酬率,但舊媒體做不到,」張右承說,「時代變了,以前沒有這些工具,我們沒得選,但現在廠商找到新的模式。」

「其實很多人都想錯了,電視台現在最大的競爭者,是臉書,」三立總經理張榮華直言。臉書有聚眾效果,邊緣化了各家電視台官網,但僅依靠在臉書上衝大粉絲群,就補得了他們在傳統媒體流失掉的收視率及廣告收入嗎?

「當然補不回來啊!」民視新媒體事業群王宗弘無奈地說,「因為平台是別人的,廣告就掌握在別人那裡。」

一位電視台董事長用自身的例子說明,他們的新聞及節目在YouTube能見度高,平均一個月能從YouTube拿到二十多萬美元的分潤;而臉書雖然也開始和「創作者」分享廣告收入,但他們一個月僅能拿到數千美元。他認為,其他電視台即使粉絲群再多,也無法賺回電視流失的廣告,更何況有一些電視台甚至不是內容「創作者」。

再加上走進網路、新媒體時代,「就算是獨家新聞的壽命也只剩下三分鐘,大家都會抄啊!怎麼賺錢?」一位前電視台負責操作網路的高層,談到自己過去面對的困境感嘆,「不做新媒體是等著別人把你殺了,但你做了,卻沒有商業模式,(花大錢投入)是自己把自己殺了。」

AP_499519420905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電視台陷困境
收視、廣告衰退 OTT還賣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