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張圖穿越31次奧運會 主辦次數最多的城市、國家與大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夏季奧運已經舉辦31屆,經過120年的歷史。現在奧運已成世界的焦點,可為國家與城市帶來名聲與注目,但舉辦奧運背後又存在著鉅額的經費支出。因此,從各屆奧運舉辦地點分布,或許可以讓我們看出一點世界的發展與經濟歷史。
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預定台北時間8月6日早上舉行,估計全世界會有將近30億人觀賞,這充滿嘉年華盛會感的活動。但您知道,這一次在巴西里約舉行的奧運,是有史以來的第幾屆嗎?
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自1896年在雅典舉辦第一屆,到2016年的里約奧運,總計31屆,但實際只舉辦了28屆。中間之所以會停辦三次,其實都是因為戰爭的關係: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1916年的第6屆柏林奧運停辦,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成為1940年的第12屆東京奧運以及1944年的第13屆倫敦奧運停辦原因。
本次估計砸下120億到200億美元打造的巴西里約奧運,是南美洲第一次舉辦奧運,被視為是該大洲是否可以繼續成為奧運主辦地的重要指標。綜觀這31屆夏季奧運,最常出現的舉辦城市多在歐洲,總計辦過15屆,其次是美洲的7次、亞洲的4次、以及澳洲的2次,非洲未曾舉辦過。拿下主辦權最多次的國家是美國(4次),而倫敦是舉辦最多次的城市(3次)。


各國舉辦夏季奧運次數:美國舉辦次數最多,而非洲與南亞都未曾舉辦過。


美國是目前舉辦奧運最多次的國家,而本屆(2016)巴西里約奧運,是夏季奧運首次於南美洲舉辦。

亞洲與澳洲曾舉辦奧運的國家,都是已開發國家,或是社會主義集權國家。
從舉辦國家與城市的分布可看出,歐美地區仍是舉辦奧運的主要地區,原因可能是因為舉辦奧運需要巨額經費支出,像是上一屆倫敦就投入近90億英鎊、約120億美元,這麼龐大的舉辦經費仍是已開發國家才有能力負擔。奧運的舉辦經費,包含最初的申辦與候選評估費用、需達奧委會標準的場館建設費用、宣傳行銷費用、維安費用、奧運結束後的場館長期維護費用等。
有關維安費用,由於夏季奧運過去便遭受過恐怖攻擊,如:1972年第20屆德國慕尼黑奧運,巴勒斯坦激進組織潛入奧運選手村,挾持以色列奧運代表團事件,以及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公園爆炸事件(基督教恐怖組織所為)。外加近年的恐怖活動增價,因此使得維安費用支出近幾年持續成為一筆額外的龐大支出,如:2004年雅典奧運最終維安費用達15億美金 (ETOA Report 2010)。如此每項都動輒數十億美金、甚至更多的經費支出,對許多已開發國家與城市的財政已是巨大的負擔,更遑論其他經濟力較弱的國家。
而未來2020年第32屆奧運,已確定由日本東京舉辦;2024年奧運申辦城市目前有羅馬、巴黎、布達佩斯、洛杉磯等,都仍屬歐美地區的城市。
相關文章:
- 奧運對城市的影響有利有弊,真的這麼值得搶著辦嗎?
- 奧運人人愛辦?德國漢堡過半居民公投拒絕
- 年年背負巨大財務壓力與虧損 奧運或將成為民主國家「玩不起的遊戲」
- 主辦奧運是經濟的強心針,還是國債的大黑洞
- 國際賽事不能說的7個秘密:最適合的主辦國其實是那些獨裁國家
- 奧會改革後 羅馬、美國四大城競爭2024奧運主辦權
- 東京申奧成功 安倍晉三:比當上首相還開心
- 88年漢城奧運前,為「整頓市容」而設的人間煉獄
- 「國際盛會」的詛咒:由民族主義到資本主義的都市競技場
- 可知台灣史上最大奧運代表團出現在哪年,今年台灣哪些選手代表出征巴西賽事嗎?
- 【專訪】前進茲卡疫區的巴西奧運,台灣代表隊隨行隊醫林瀛洲這樣說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