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樞紐、小國寡民的加彭,能否成為中非的「布魯塞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藉由重返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機會,加強與中非區域市場的互動,強化「小國寡民」的外交靈活策略,加彭不但有機會成為中非經濟發展的領頭羊,甚至能夠搖身一變,成為中非的「布魯塞爾」。
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長期在國際原油市場叱吒風雲,直到美國在2014年對頁岩油(Shale Oil)開採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國際原油市場才開始重新洗牌。石油輸出國組織面對美國頁岩油的挑戰,決定以低油價搶市佔率,許多美國產油企業難以長期與之抗衡,已經出現減產頁岩油的狀況,該組織將其視為一大勝利。
除了原油市場傳來的好消息之外,石油輸出國組織在近期還有兩件大事。今年6月3日在維也納(Vienna)舉行的會員大會,睽違十年再度進行秘書長選舉,由奈及利亞(Nigeria)籍的巴金多(Mohammed Barkindo)雀屏中選,並在8月1日就任;第二件是1995年退出該組織的非洲產油國加彭(Gabon),於7月1日再度成為會員國。
即使重返石油輸出國組織行列,加彭經濟依然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加彭總人口僅約170萬,內需市場規模有限,勢必要靠對外貿易來刺激經濟成長,其中原油佔加彭出口高達80%,但產量比起其他產油國的規模還要小很多,僅靠石油賺進的外匯仍屬有限;在進口方面,加彭與許多非洲國家情況相當類似,在貿易上還是頗依賴過去的殖民母國,因此法國是加彭重要的進口對象,加上積極在非洲布局的中國,兩國佔加彭進口總額超過40%以上。
加彭有許多天然資源,十分利於發展工業,其中油田分布在首都自由市(Libreville)與第一大港讓蒂爾港(Port-Gentil)的沿海,這兩大城市也是加彭主要的工業區;加彭還有許多礦業城市,包含出產鈾礦的奧克洛(Oklo)、鐵礦產地馬科庫(Makokou)與貝林加(Belinga),以及錳礦礦場所在的莫安達(Moanda)。
然而,加彭的交通建設是阻礙經濟成長的最大絆腳石。全加彭唯一的鐵路是從自由市通到東南方的弗朗斯維爾(Franceville),除了盛產錳礦的莫安達有鐵路運輸服務外,讓蒂爾港與鈾礦、鐵礦產區都不在鐵路運輸範圍內,僅能用公路運輸代替。加彭境內公路雖然很密集,但受到熱帶雨林氣候的影響,終年雨水豐沛,讓公路系統的維護相對不易,使得公路受限於氣候條件,無法充分彌補鐵路的不足。
由此可知,加彭不健全的經濟體質與產業型態,不堪面對長期低迷的國際原油價格,導致加彭經濟表現不佳。在這樣的背景下,與其在國際市場單打獨鬥,加彭不如重新加入石油輸出國組織來集體行動,還可在體制內爭取權利,而該組織為了增加市佔率也樂於讓加彭重回會員國之列。
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長期致力於非洲經濟統合,以1991年成立的「非洲經濟共同體」(African Economic Community)為核心組織,成為非洲聯盟下轄最重要的分支機構。為了建立一個泛非主義(Pan-Africanism)之下的「非洲共同市場」(African Common Market),「非洲經濟共同體」的重大任務是推動非洲各區域成立自由貿易區與經濟貨幣聯盟,作為「非洲共同市場」的前置作業;中部非洲的兩個區域共同體,就是這項龐大計畫的一部分。
「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nomic Community of Central African States)包含中非十國,總部設在長期扮演中非區域衝突調停角色的加彭,並以加彭為首的六個核心國家成立「中非經濟與貨幣共同體」(Economic and Monetary Community of Central Africa),有六國一致的「中非國家銀行」(Bank of Central African States)與共同貨幣「中非法郎」(Central African CFA franc, XAF)。
雖然加彭也有許多待解的難題,不過相對於中非共和國(Central African Republic)、查德(Chad)、喀麥隆(Cameroon)、剛果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Congo)等中非國家,加彭的政經局勢還是較為穩定。如果加彭能夠把握自身擁有石油的優勢,利用在非洲相對穩定的中非法郎,擴大區域經濟統合的觸角,促進自身與中部非洲的經濟成長,對實踐「非洲共同市場」的理念絕對是一大助力。
然而,加彭在政治議題上仍有隱憂,其中在8月27日即將登場的總統大選將會是關鍵。加彭在1960年獨立至今,都是由加彭民主黨(Gabonese Democratic Party, PDG)執政,雖說加彭在前總統邦戈(Omar Bongo Ondimba)在位的42年間,經濟與政治表現尚稱穩健,卻也因此沒有強力的反對黨能與之抗衡。加彭長期缺乏監督與改革的力量,即使不像周邊國家時常有叛軍或內戰,但不成熟的政黨政治確實是阻礙加彭進步的原因之一。
邦戈在2009年病逝後,由其子翁丁巴(Ali Bongo Ondimba)贏得補選,但今年的連任之路卻遭遇強力挑戰。前任非洲聯盟委員會(Commission of the African Union)主席讓平(Jean Ping)在今年初加入加彭進步黨(Gabonese Progress Party, PGP),並且積極拜會各在野黨,希望能夠集中反對力量阻止翁丁巴連任;最後宣布成立「反對黨改革陣線」(Opposition Front for Political Change,FOPA),並且由讓平成為該陣線的總統候選人。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