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群在印尼排華政策下, 離開第二故鄉登船逃到中國的「歸難僑」

那群在印尼排華政策下, 離開第二故鄉登船逃到中國的「歸難僑」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印尼萬隆時,聽當地華人朋友回憶1959年不少萬隆華人在排華政策下,不得已離開印尼,登上中國政府派來的客輪,回到中國。當年他們在中國的命運又如何呢?

「在階級鬥爭天天講的特殊背景下,辛苦不能言苦,肚饑不能說餓,說了就要倒霉。」——興隆農場藍日興

Digitized_photo_013
Photo Credit:鄭昭賢
武夷山華僑農場大鍋飯食堂舊址。

在印尼萬隆時,聽當地華人朋友回憶1959年不少萬隆華人在排華政策下,不得已離開印尼,登上中國政府派來的客輪,回到中國。當年他們在中國的命運又如何呢?

最近印尼國際日報刊登印尼僑友——藍日興回憶當年的生活情景,令人無限歔欷。幾年前,武夷山印尼歸難僑向我透露他們的坎坷人生,令人吃驚。藍日興的回憶進一步證實福建武夷山華僑農場印尼歸難僑的談話和回憶。中國海南省興隆印尼僑友會藍日興寫道:

「一九五九年底,印尼發生排華事件。萬般無奈,居住在印尼萬隆邦加鄰岸(Pengalengan)的一批華僑,流著眼淚,忍受著內心極大的痛苦,將永遠離開他們生兒育女,安居樂業的第二故鄉——邦加鄰岸,登上中國政府派來的客輪『大寶康』號回國。」

藍日興描述當年印尼僑友生活在海南島興隆農場的情況,如下:

「一天三餐都到生產隊食堂排隊買限量的飯菜。在那個年代人人享受著平等的待遇,全隊幾百號人,吃的是一鍋飯,一種菜,全無貧富貴賤之分。他們忍饑挨餓,日覆一日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單調生活,今生今世與鋤頭砍刀結下了不解之緣。

要知道他們之中的女僑胞,在印尼是安逸的家庭主婦,家裏的經濟開支,無須她們操心,只要能相夫教子,搞掂家務就行了。她們何曾見過鋤頭與砍刀?這些女歸僑其中有不少是僑生,還有的是『番婆』跟著老公而來的,這些女僑生們與少數 『番婆』,許多人從回國直到離開人世,還說不上幾句中國話。而使他們最難以忍受的是,孩子們也跟著成年人一樣缺吃少穿,要知道他們正值長身體的時候呀!

在那個年代,大家的臉面都呈菜色,失去了紅潤。巨大的反差,使人們思想麻木,無所適從。也難免使一些歸難僑,想不通,而說出了一些所謂『不滿現實』的牢騷的話。在階級鬥爭天天講的特殊背景下,辛苦不能言苦,肚饑不能說餓,說了就要倒黴。

正因為有人說了一些牢騷話,就必須接受群眾專政的監督,成為百分之九十五之外的人,其家人和未成年的子女,也跟著受株連。提起那些無辜的孩子們,至今仍令人心酸。

當時對被群眾專政對象的子女,名其名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這些子女自從背上了人為的政治包袱之後,在學校、在社會上經常遭受白眼,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成長和人生。上學、參軍、入團、入黨、提幹輪不上他們。想求進步、想謀求好的工作,對他們只能說是夢想而已。而歧視和不公平的人生境遇,使個別人年紀輕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毀滅一生。」

在過去,像藍日興這樣歷經辛酸的歸難僑,很難能夠公開表露自己的感受,沒有機會公開訴說自己的辛酸。現在時代不同了,藍日興有機會把他的感受與遭遇寫下來,發表在報章上。在印尼,我遇到一位差點兒就像藍日興那樣,走上坎坷的人生道路的華人朋友。他慶幸自己繼續留在印尼,走在不同的人生道路與享有不同的機遇。

Indo_099
Photo Credit:鄭昭賢
印尼華人林水泉

印尼華人林水泉回憶道,當年他差點與同學們一起投奔中國。幸好他的父親耐心勸導,要他好好考慮去中國可能面對的艱辛處境。

林水泉打消了回中國念頭,留在印尼。最後他事業有成,成為飛機零件供應商。如果他當年不聽父親的話,命運可能迥然不同,他可能終身與鋤頭結緣。

在我要離開雅加達時,林水泉送我到機場,在車上向我講述他的人生故事。他說,留在印尼,雖然面對歧視,但還有發展的機會。他說:很多印尼老百姓其實是善良的。華人到他們家作客,會受到很有禮貌的接待。

Indo_097
Photo Credit:鄭昭賢
印尼最大華文報《國際日報》(中間白色建築物)

延伸閱讀: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實習編輯:周慧儀
核稿編輯:吳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