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境內156種語言、500種方言中,「他加祿語」是如何成為菲律賓國家語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今的菲律賓人,在選擇使用美語和他加祿語時,除了國族認同和殖民遺緒外,還有許多因素,比如美語作為一個中介角色、作為一個極具競爭力的國際語言等。
文:李亞臻(目前是個蹣跚學步的出版業小螺絲釘,還在志業與日常間打滾摸爬)
菲律賓人以令人驚異的速度與熱情擁抱了美語,然而,這並不意味全然服膺美國統治,他們始終盼望著美方應許已久但遲遲未來的獨立建國。
由於美國一再推遲交還政權的期限,被視為菲律賓國民英雄的奎松(Manuel Quezón)說得字字沉痛、句句血淚,「我寧願身在由菲律賓人統治的地獄,也不願居住在由美國人治理的天堂。」在這樣的不甘和怨憤下,奎松於1935年11月15日率先成立了菲律賓自治政府,並擔任第一任總統。
在自治政府頒布的憲法中,將美語和西班牙語並列為官方語言,其原因分述如下:美語在三十五年鋪天蓋地的學校教育下,已成為菲律賓境內重要的溝通媒介,任何一個菲律賓人,無論他操持哪個種族的母語,都能以美語溝通、交流;至於西班牙語,則是因為它具有歷史意義,且在宗教信仰上仍有重要性。然而,這兩種官方語言都有侷限,一部分是因其複雜度而難以在短時間內普及全國,另一部分則是因為這兩種語言主要是藉由教育機構傳授,那些較為年長的菲律賓人可能無從接觸,因此多數菲律賓家庭仍習慣使用母語交流。
國族主義與他加祿語的崛起
有鑑於此,「菲律賓自治政府」的第一任總統奎松希望能在美語和西班牙語之外,另行推動一個屬於菲律賓的國家語言,不僅較為簡單易懂,相較於美語等外來語言,更足以作為菲律賓的國族象徵。
因此,奎松在菲律賓憲法第14條第3項中,加上所謂的「國語條款」,指出「⋯⋯國會應該在某一個既存之本土語言的基礎上,盡最大努力發展出一個國家語言⋯⋯」。然而,這個條款說易行難,當時菲律賓境內語言相當繁多、複雜,除了區分為156種語言外,更在此基礎上依據不同地域分化為約莫500種方言。
在語言如此紛雜的情況下,國會對於要選擇哪一個既存之本土語言爭論不休,究竟要選擇哪個本土語言才合適?為了決議出最合適的語言,奎松指示「國家語言機構」(Institute of National Language)進行專案調查,並將宿霧語(Cebuano)和他加祿語等8個使用人口在100萬人以上的主要語言列入國家語言的候選名單。在最後一輪的決選中,只剩下使用人口排名前二的宿霧語和他加祿語彼此較勁。

當時宿霧語是菲律賓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主要分布在維薩亞斯群島(Visayas),而使用人口暫居第二位的他加祿語,雖然略遜一籌,但勝在它是大馬尼拉地區的主要語言,因而主管機關最終選擇他加祿語作爲菲律賓國家語言。
無論從語言結構或地理分布的角度來看,他加祿語似乎都是相當折衷的選擇,而以它為主要書寫語言創作的文學作品,在菲律賓眾多本土語言中也位居第一。同時,更因他加祿語曾被反抗軍領袖阿奎納多在1897年起草的憲法中選作國家語言,使該語在西班牙殖民時期具有鮮明的愛國精神和歷史意義。
奎松於1937年宣布他加祿語為菲律賓國語,同時,為了向菲律賓境內使用其他語言的族群推廣國語,除了開始印製字典和文法書籍外,自1940年起菲律賓各級學校均設有他加祿語課。然而,由於當時的菲律賓自治政府仍受美方挾制,此政策一直到1946年7月4日菲律賓正式獨立後才真正落實。
自此之後,在菲律賓境內將近170種的本土語言中,只有他加祿語享有官方語言的地位,惟其名稱迭有更動:自1961年到1987年間,他加祿語被冠以「菲律賓語」(Pilipino)的稱號;而到了1987年以後,「菲律賓語」的拼法則又改成如今常見的Filipino。
後殖民的語言情結:在當代菲律賓社會的語言角力
前面大致爬梳了美語作為一個教育政策,在菲律賓實踐的情況後,我們要繼續討論殖民政權離去後美語在當地的使用情形。誠如米內特‧馬林所言,「我們可能失去一個帝國,但我們得到一個共通語言」,在殖民帝國退場之後,其殘留物可能比帝國本身更為持久。我們之所以應關注美語在後殖民時期的存續狀況,是因為只要菲律賓這個地方持續使用美語及其所承載的價值觀,那麼殖民統治永遠不會逝去,只是轉以更幽微方式在當地的文化中發酵。
曾帶領印度人進行不合作運動的甘地(Mohandas Gandhi,1869-1948),便曾指出,就算殖民者表面上已然退出,但心理方面的殖民依舊持續存在,殖民地的人民一天沒能自由地拒絕美語,就等同於「沒有殖民者在場的統治」,唯有自身的語言能夠探觸到「民族的心」(Lelyveld, 1993:189-191)。那麼,在奎松總統推動國家語言已超過半個世紀後的今天,菲律賓的當代社會又是怎麼看待自身的語言議題呢?

教育、工作與全球化現場
令人訝異的是,儘管多數菲律賓人已然接受他加祿語是菲律賓的國家語言,美語在菲律賓社會的地位依舊根深蒂固、難以拔除。在各級教育機構中,美語的勢力遲遲未能削減,甚至越往高等教育越具主導地位。
儘管目前仍未有極具說服力的論述能解釋這樣的現象,但大致可以歸納出兩種不同的看法:首先,由於一直缺乏明確的推廣計畫,且他加祿語本身亟需擴充和知識化(intellectualize),因此推動「菲律賓語」的成效不彰;其次,在實際的教育與社會現場中,美語因其在全球資本主義市場中的優勢地位,也成為菲律賓人繼續推動美語教育的重要動力。
Tags:
GIMBA雙聯學位,跨界培養AI大數據人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WMU)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甚至學生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全新的1+1碩士學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生可以在台灣奠定基礎實力一年,然後前往美國校本部就讀,或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全球創新管理碩士今年邁入第四屆招生,推出了最新的BAGC(Business Analytics Graduate Certificate)大數據商業分析證照課程。學員可以取得證照後,銜接線上或實體MBA課程,並彈性抵免學分。透過七個月的實務主題包含商業分析、商業資料管理、視覺化分析、預測分析與資料探勘,讓專業工作者在未來虛實交互的商業營運模式中,找到最適決策。

今年五月初,西密西根大學商學院行銷學首席教授Kelley O'Reilly親自來台授課。接受中心採訪時,她談到對人工智慧如何顛覆傳統產業的樂觀態度:「我認為人工智慧的出現對人類文明是有益的。我們不需要過度驚慌。人工智慧會進化,而人類當然也會。懂得運用就能截長補短,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Global Innovation MBA學員來自各方產業的菁英,現任仁寶電腦品管副理的第一屆校友黃先生特別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回顧:
記得Kelley教授的跨國談判溝通課是場震撼教育;教授指派了一項任務,內容是和旅行社議價所有可能的旅遊方案,這對當時的校友來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Kelley教授在課程中說道,「談判最重要的是提供雙方所需的資源,創造互利共贏的長久合作關係,而非視對方為敵人。」在大數據的時代,我們有太多可運用的AI工具,幫助我們將數據影像視覺化達到更精準的預測。無論是在談判的過程或是向客戶提案,能看懂圖表的言外之意,將是一個能讓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專業技能。
校友黃副理也在文末有感而發:真心感恩,能在台灣完成我第二個碩士學位,而且是用相對低的成本體驗了國外的教學方式,兼顧工作與學業的方式,非常適合經理人的需求,藉此在這一新世代科技轉折「奇異點」中勝出。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想創造全英文環境並提升自己的英文口說與報告能力,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 更多精采課程內容請洽: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在台辦事處(02)6605-0679
- 預約課程說明會:https://www.wmumba.com.tw/wmu_contact_me_tw/
本文章內容由「中碩教育集團」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