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是什麼讓奧運選手聞之卻步?卡里歐卡河造就了里約,如今這條河反映出這座大都會渾濁的一面

是什麼讓奧運選手聞之卻步?卡里歐卡河造就了里約,如今這條河反映出這座大都會渾濁的一面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卡里歐卡河若要一路清淨地流向大海,需要什麼條件?答案是經費、強大的政治意念,以及民眾的合作。它也需要里約市與里約州之間相互配合,前者負責管理河流,後者負責管理瓜納巴拉灣、海洋,以及海灘。

文:茱莉安娜・芭芭莎(Juliana Barbassa)

里約生於水畔,水從一開始就形塑著它的面貌。

這座城市是1565年3月1日在瓜納巴拉灣灣口兩座花崗岩山峰之間的狹長沙地上建立起來的,里約另一方面也是葡萄牙人阻擋步步進逼的法國人的結果。整個二十世紀,里約的港口都是巴西與外界聯繫的主要窗口。海灘文化影響了卡里歐卡某些最典型的特點──他們不拘小節的打扮與舉止、他們悠閒的行事作風,以及對身體的自在感。

土生土長的里約熱內盧州人被稱為fluminense,這個葡萄牙文字來自拉丁文的flumen,意即河流。出身里約市的人叫作卡里歐卡,這個名稱源自我每天跑步會經過的那條涓涓細流──不過大多數人知道這一點都相當驚訝。事實上,鮮少有人知道卡里歐卡河的名字,甚至根本不把它當成一條河。

它的河岸已鋪上水泥,大部分河道位於地下。等到它抵達佛朗明哥海灘,注入海灣時,河水已經十分骯髒,因此2002年河口上興建了一座污水處理廠。行經這裡的人如果認為那停滯的灰水是廢水處理系統的一部分,絕對情有可原;然而卡里歐卡河的源頭其實就在不到五公里外那基督像山腳下的巨大花崗岩與蔥鬱森林之間。

這條河裡流的並非一直都是骯髒廢水。曾經有一段時間,里約的生活完全仰賴卡里歐卡河。從十六世紀開始,它就是里約市最重要的水源,葡萄牙水手仰賴它補充淡水,直到十九世紀里約的需求超出它的供水能力為止。由於與這座城市之間的獨特關係,卡里歐卡河也最早激發出當地的環保意識,讓居民明白人濫用天然環境、破壞河流流經的山坡,會帶來什麼直接、且可怕的後果。

由於卡里歐卡河是里約主要的飲水來源,它的河道在十七和十八世紀大部分時間都受到法律保護。事實上,當地市議會(Câmara de Vereadores)在1611年2月16日所頒布、關於卡里歐卡河的一項公告,便可能是巴西最早的環保法規:「卡里歐卡河的河水必須保持潔淨,不得種植香蕉和蔬菜等作物⋯⋯上述河流周邊應維持原始林貌⋯⋯河水若作為飲用與洗滌之用,周邊區域便適用本法。」

十七世紀,卡里歐卡河便為里約第一個經過規劃的飲水輸送系統供水。一條石頭輸水道在十八世紀中取代了這套系統,將河水從山上引入城內。

目前我們仍能看到這個輸水系統的遺跡,包括位於歷史市中心十五廣場(Praça XV)的高大石質噴泉,當時老百姓會聚集在那裡取水;此外還有優雅的白色拉帕水道橋(Arcos da Lapa)。這座水道橋原屬於輸水道的一部分,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負責將河水輸送到下方的公共噴泉。[1]

當達爾文登上還沒有基督像的科可瓦多山山頂時,他沿著卡里歐卡河的輸水道開始走:

路線的前幾英哩是輸水道;水在山腳下升起,隨後沿著一座斜山脊被引到城市裡。每個轉角都有不同的絕美景色迎接我們。最後,我們開始登上陡坡,這些山坡都通往覆有濃密森林的頂峰。

……不久之後我們抵達峰頂,觀賞那裡的景色。那可說是世界上最馳名的美景,或許唯有歐洲堪可比擬。如果我們以令人驚豔的程度來排名,這裡肯定名列前茅……

儘管有法律的保護,一度覆蓋在里約山區的樹木到了十九世紀中大多遭到砍伐殆盡,以騰出空間種植咖啡,或將木柴當成燃料焚燒。當達爾文沿著河邊走,爬上科可瓦多山時,那片令他動容的景致已經遭到破壞。

森林消失造成土壤侵蝕,危及卡里歐卡河的源頭。這個威脅促成了里約展開第一次復林工作:在葡萄牙皇帝佩德羅二世(Dom Pedro II)統治期間,政府從一八四四年開始徵收泉水附近的土地,進行大規模的重新造林計畫。[2]

居民多年來無視於法規,侵占河岸土地。於是政府更改河道,最後讓下半段進入地下,河水直到佛朗明哥海灘旁才再度現身,成了一條發出惡臭的水渠,那就是我最初認識這條河的地方。

受到卡里歐卡河的啟發,我開始挖掘水污染的相關資料,結果發現,卡里歐卡河是全里約州各水路現況的縮影。

里約的垃圾只有三分之二經過處理。這意味當民眾沖馬桶時,排泄物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直接流入河流、湖泊、海灣和海洋。這不是什麼祕密。州環保局INEA警告居民,豪雨過後二十四小時內不要接近海灘,因為傾盆大雨會沖刷河水,將海洋變成一座大糞池。

里約的情況也不是特例。大約百分之五十四的巴西人家裡沒有安裝污水排水管,連接到廢水處理系統的比例甚至更低。如果與其他基礎設施相較,這個問題更顯特殊:98%的巴西人有電可用,81%有自來水,91%有電話。2013年,七成的巴西人擁有手機,這個數字比擁有基礎衛生設施的比例高出許多。

不過里約可以表現得更好。它是世界上最早受益於現代污水基礎建設的城市之一,僅次於倫敦和漢堡。佩德羅二世不但支持在卡里歐卡河上游周圍重新栽種森林,也在十九世紀中下令興建里約市最早的污水排水管。[3]

里約位於森林茂密的山腳下、與海面同高的沖積平原上,因此排水工作打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缺乏基礎衛生設施又使得污水流進沼澤地。由於瘟疫在此實在太過猖獗,商船在夏季都避免駛進里約的港口。對一座貿易城市來說,這種現象在經濟上無疑是嚴重的打擊。葡萄牙皇帝在1849到1851年的黃熱病大流行之後,同意政府可雇用一家衛生與清潔公司。這項工作最後是由靠英國提供資金的里約熱內盧市改善公司(Rio de Janeiro City Improvements Company)接下,公司後來簡稱「城市」(City)。衛生改善工作在一八六二年大舉展開。到了1878年,里約已經有七座污水處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