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拔罐很可能只有安慰劑效應,為何奧運選手還會採用?

拔罐很可能只有安慰劑效應,為何奧運選手還會採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游泳好手菲比斯在奧運賽事中,展示他拔罐後留下的紅印,引起關注。但現有的醫學證據顯示,拔罐的作用很可能僅來自安慰劑效應,為何運動員還會相信?

2008及2012年的奧運,不少選手身上都貼有七彩繽紛的彩帶,引起人們的好奇和關注。這些彩帶叫做「肌內效貼布」(kinesio tape),在70年代已經出現,1988年開始在奧運亮相。但要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製作及售賣貼布的肌內效公司免費為物理治療師提供這些彩帶,才進入觀眾視線。

RTR36M8H
Photo Credit: Stefano Rellandini / REUTERS / 達志影像
RTR35BZM
Photo Credit: Marcelo del Pozo / REUTERS / 達志影像

使用肌內效貼布的運動員相信,這些彩帶可以刺激肌肉血液循環、防止傷患、減少痛楚等。然而,這些想法沒有科學基礎,亦不獲醫學研究支持。

肌內效貼布沒有效用

一項2014年的後設分析檢視了不同關於肌內效貼布的研究,認為方法質素較差的研究,結果更傾向貼布有效。該分析又指,使用貼布來促進肌肉收縮「對肌肉強度沒有或只有可忽略的效果」。

另一項系統性文獻回顧亦在標題明言︰「現有證據不支持臨床上使用肌內效貼布」。根據該份研究,整體而言,肌內效貼布不比假裝使用貼布或安慰劑有效,而顯示其有效的研究往往樣本數量或實驗質素不足。

即使如此,仍然有不少運動員使用肌內效貼布,今屆奧運美國隊更有肌內效貼布贊助商為運動員提供彩帶。

引人注目的紅色圓印

今屆奧運引起外國媒體注意的,是已累積奪得21面奧運金牌的「水神」菲比斯(Michael Phelps)及其他運動身上,一個又一個的紅色圓印。在香港或台灣的讀者應該不難認出,那些是拔罐後留下來的印記。

《時代》報導菲比斯使用拔罐時,引述一項系統性文獻回顧指「大部份研究顯示(拔罐)對痛症、帶狀疱疹(俗稱「生蛇」)及其他病症有潛在好處」。

然而該論文檢視的550項研究中,只有73項是隨機分佈對照組實驗。論文末段明言「此回顧顯示現時沒有足夠高質素的證據支持在有關病症中使用拔罐療法」,以及「現有證據不足以容許建議臨床使用拔罐療法」,而且那些隨機分佈對照組實驗的樣本數量少、研究方法質素低。

RTSM9E3
Photo Credit: Stefan Wermuth /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一項檢視系統性文獻回顧的文獻回顧指出,顯示拔罐對痛症有效的三篇文獻回顧,均主要建基於質素較低的一手研究。另外兩項分別針對中風及高血壓的文獻回顧,同樣依賴少量有偏差的研究。作者結論是,現時拔罐對治療上述症狀的效用未有在文獻記載。

他們指出,拔罐對於大部份症狀的效用未有文獻支持,跟不少人的宣稱有別。他們亦指出有研究顯示,來自中國關於針灸的研究,幾乎100%有正面結果。這些偏差未必是刻意造假,但可能受出版偏差影響,至少會令人懷疑這些數據的可靠程度——包括拔罐方面的研究。

安慰劑效應

目前沒有足夠證據支持拔罐有效,而且拔罐背後的原理又未能以現代醫學解釋,暫時最合理的解釋是,拔罐產生的「療效」屬安慰劑效應居多。

二戰期間,美軍軍醫Henry Beecher治療傷兵時用作止痛的嗎啡不足,因此他只好開出鹽水但訛稱那是嗎啡。出乎其意料之外,有4成傷兵表示痛楚減少,這次經歷讓Beecher開始研究安慰劑效應。其後的研究顯示,安慰劑在紓緩痛楚方面有效,甚至越來越有效

美國泳隊教練Todd Schmitz亦不諱言,通常如果運動員相信某些事能幫助他們,往往真的有效︰「這是安慰劑效應。」

運動員的心理狀態

《衛報》編輯Kate Carter認為,對於頂尖運動員而言,他們在奧運期間已經把身體訓練至巔峰,決定表現的,只餘下在比賽時的臨場發揮。在全球注目的體育盛事比賽,心理壓力大得難以想像。在這情況下,假如有同伴告訴他們某種無害的另類療法有效,運動員會覺得一試無妨,何況拔罐往往在放鬆的環境下進行,例如按摩後。

她又指,運動員本來就有很多儀式和迷信,面對畢生追求的金牌,他們更容易嘗試一切方法——不管有效無效——來達成目標。

由頂級運動員——特別是前無古人的菲比斯——在奧運中展示紅印,必會為拔罐帶來極佳宣傳。不難想像,在拔罐引起關注後,將會有更多人嘗試這種療法,也為另類療法帶來商機。就像肌內效貼布在2008年奧運後,肌內效公司發現貼布的網上銷量翻了三倍。

不過,對於一般人而言,與其花錢用安慰劑效應提升運動表現,倒不如多加訓練。如果想變得健康,適量運動、均衡飲食更加重要。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