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列觀看人數突破一億人次,特攝怪獸電影《新哥斯拉》背後的新起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哥斯拉不僅是一項電影的紀錄,也是一項日本文化與社會風俗、當代思潮的表徵。
文:UACG ed.
日本長壽特攝怪獸電影《哥斯拉》系列的最新作品《新哥斯拉(シン・ゴジラ)》在7月29日於日本上映後,短短四天票房已經突破十億日幣,超過70萬人次觀看,而從1954年第一部哥斯拉系列作品《水爆大怪獣映画 ゴジラ 》以來,全系列的觀看人數也突破了一億人次(不包含荷里活製作的(偽 / 類)《哥斯拉)作品,創下了日本電影史上系列作品首次突破億單位人次的紀錄。
從第一部以來的日本精神文化史
哥斯拉不僅是一項電影的紀錄,也是一項日本文化與社會風俗、當代思潮的表徵。研究哥斯拉的作品,無論是學術殿堂的深奧論文或是一般大眾的圖冊都琳瑯滿目、十分多元,因為哥斯拉不僅僅是個怪獸,它更是某種「日本在當代世界自我反省與對外人格宣稱」的體現。
例如哥斯拉第一次攻擊破壞東京的路線就是二戰時美國轟炸東京的路線,一模一樣;哥斯拉破壞最多次的建築物是國會議事堂,但是卻從來沒有攻擊過皇居,只要去過東京的人就知道這兩者其實就在隔壁,哥斯拉破壞象徵官僚和無能政治家的國會,但卻從未踏入天皇象徵地一步。
一般來說,日本電影評論家將哥斯拉系列分為「昭和哥斯拉」、「平成哥斯拉」和「千禧年」系列,每個系列作品的特徵清楚地反應不同的時代觀,從核能中產生的破壞神,體現著日本是唯一被原子彈轟炸過的國家,核災的陰影具現化為巨大的恐懼。
而「VS系列」凸顯了哥斯拉變成日本與地球和平的守護者,不管那邊出現了什麼巨大的危機或怪物,不用害怕,最後都會有哥斯拉出來拯救日本,擔任守護地球的和平使者;更有甚者,哥斯拉破壞的地點(包含海外),都還帶有觀光提振,聖地巡禮的宣傳意義在(當然那時還沒有這一詞彙)。
而反戰與反工業擴張的環保意識更讓哥斯拉變成了自然環境的守護者,後期甚至變成了人文主義的體現者,超過半世紀以上歷史的《哥斯拉》也就是某種日本與東亞精神與文化史的體現意涵,而「哥斯拉的新娘」與「哥斯拉的小孩」等作品之設計與策劃,更把這隻類似暴龍的怪獸當作一位「國民」來看待,作為破壞神怪獸也應該有自己的人生和家庭,與(和日本的)羈絆。
1954年的第一部作品便寫下空前記錄,超過961萬觀眾看過。當時的文化研究者和電影論者還在東京召開了一場盛大的研討會來解釋為何剛剛結束戰爭的日本,竟然會想要再看一部「破壞日本」的電影?但正因為如此,哥斯拉這種同時帶有自虐、自嘲、自嗨與自我發洩的作品才能得到廣泛民眾的共鳴。
而這多元複雜甚至對立情緒,更是如鶴見俊輔、藤田省三、上野英信、色川大吉等學者試圖解釋的核心:日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者,正因為需要超越並內化這一過程,才能建構60-80年代的經濟猛飛和強勢文化力量。關於這一問題,我們無法在這篇文章中詳談,或許之後會在U-ACG的月分享會中和大家詳細討論這一問題,敬請期待。
這次由《EVA》庵野秀明擔任監督的《新哥斯拉》也是一部完全採用電腦動畫,而非真人演員操偶的作品。過去美國也在十年內接連拍過兩部以電腦動畫處理的《哥斯拉》電影,但大多難以獲得日本觀眾的認同,尤其前者更招致了慘烈的批判「把我們的英雄變成一隻噁心的大蜥蜴?」。
老派的哥斯拉觀眾依舊喜好「人在布偶裝裡面扮演,破壞模型街道」的攝影理念,因為對他們而言哥斯拉不是尖端電影技術的彰顯,而是一種滿載思緒風情的文化。故暌違十二年之久,當庵野決定要重新來挑戰這一國民英雄品牌作品時,更讓大家期待他的哥斯拉會是什麼模樣。
根據目前的數據,《新哥斯拉》應該可以輕易打敗前作《ゴジラ FINAL WARS》104萬人的票房紀錄。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口號使用的是常見的雙字標註「日本對哥斯拉 / 現實對虛構(ニッポン対ゴジラ)」,同時使用不同的漢字或平假名來標音,並解釋兩重意思)但根據製作人山内章弘在媒體採訪時指出「其實哥斯拉就是日本人的象徵與英雄,加上那麼多的觀眾來支持哥斯拉,所以其實這個口號內涵更應該是「日本愛哥斯拉(ニッポン愛ゴジラ)」才是真正的解釋。
在我看來,庵野秀明的這部《新哥斯拉》其實不過是個起點,接下來的其他作品,例如那個《福音戰士VS哥斯拉》等異色合作作品,重新詮釋並創作新的品牌和跨界合作對象,不僅僅以日本,乃至於全球戰略市場目標,或是才是庵野最終的目的與挑戰,更是庵野願意接下這個已經停影十二年的哥斯拉系列品牌的原因。
我們不能透露來源且您信不信隨意,但請無妨先記住一件事,到2020年東京奧運前,整個日本文化外交「COOL JAPAN」政策下的各種發想和跨界合作,將會有各種令人意料之外的展開。或許再過幾個月後或明年,突然看到「這樣也可以搞!」時無須太過驚訝。
本文經U-ACG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