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預計未來10到20年,每年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會超過3.3毫米、甚至達到3.5毫米,地球上低窪地方或是海洋上的小島,必須提早因應。
台灣研究又上了國際期刊。台大大氣科學系助理教授羅敏輝研究發現,陸地像海綿般吸水,使得過去10年海平面上升速度減緩了20%;但未來回流海的上升更強,時間點探討中。
此研究發現已於2月刊在Science期刊:A decade of sea level rise slowed by climate-driven hydrology
聯合報導,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但奇妙的是,過去10年暖化仍持續、冰川還是在融化,海平面上升卻趨緩。
台大大氣科學系助理教授羅敏輝參與跨國研究團隊,利用太空遙測衛星「GRACE」找到其中奧秘,原來在過去2002到2014年10多年間,陸地就像塊海棉一樣多吸收了20%的水。
羅敏輝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科學家們,利用NASA的「重力反演和氣候實驗衛星」(GRACE)進行觀測,發現陸地含水量增加,讓海平面上升速度減緩。
中央社報導,過去100年地球暖化平均上升攝氏1度左右;而過去20年間,全球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3.3毫米(mm)左右,原因有3,包含海水溫度變暖、冰融化(南北兩極的格陵蘭及南極高山冰川的融化),以及人為活動(抽用地下水對海平面上升的正貢獻及水壩攔截水在陸地的負貢獻)。
而法國一個研究團隊發現,過去20年海平面上升幅度,在2000年以前每年上升3.3mm,甚至到3.5mm;但是2002到2012年左右,每年上升幅度減緩,大概剩2.5mm左右;所以要研究為何減緩,可是冰融沒有減緩,法國研究團隊有猜測水暫時留在陸地上,但沒有足夠證據。
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是由兩顆衛星組成,彼此間距離會因為地球上的重力不同而產生變化,由於地球上水循環是影響地球重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藉由這兩顆衛星的距離變化,可瞭解地球上的水循環改變,以及水在陸地與海洋上的分布變化。

羅敏輝說明,而Grace在2002到2014年觀察到的質量變化,海平面上升1.58mm,來自格陵蘭冰融化的貢獻為0.77mm、南極冰融的貢獻為0.49mm,以及陸地的貢獻0.32mm(但已扣除陸地能儲存的部份)。
他分析,整體而言陸地貢獻0.32mm,但是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AR5報告說明,冰川的貢獻0.65mm,人類的貢獻0.38mm(包含水壩攔截水跟抽取地下水),這2者加起來是1.03mm;但從Grace看到是整體貢獻卻是0.32mm,與1.03mm有落差,所以才找出有另一個負的貢獻。
他進一步解釋,另一個負的貢獻研究定義為「氣候驅動」的貢獻,就是後來找出負0.71mm的由來(對比原本每年上升3.3mm,減少20%左右),意即過去10年較多水降在陸上,特別是在內陸河系統的地方,包括澳洲東部及非洲南部,曾發生過幾次洪水被蓄存在陸地,這些水沒有馬上回到海裡。而羅敏輝的這次的研究,即找出了近10年來海水上升減緩的證據。
中時報導,羅敏輝表示,過去100年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1度,暖化造成各地冰山融化,產生的水應該會讓海平面上升。科學家研究發現,1993年到2012年間,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3.3毫米,但2002年到2014年每年卻僅上升2.5毫米,最近10多年上升的速度減緩了。
羅敏輝說,預計未來10到20年,每年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會超過3.3毫米、甚至達到3.5毫米,地球上低窪地方或是海洋上的小島,必須提早因應。
新聞來源: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