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過度的「暴走社會」:保護個人資料到走火入魔、黑心企業恐懼症

反應過度的「暴走社會」:保護個人資料到走火入魔、黑心企業恐懼症
Photo Credit: Mark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最近有些案例顯示,某些企業並非惡質企業,卻意外被貼上「黑心企業」的標籤。而且他們因為這類謠言,在人事任用、商品販賣方面都產生很大的困擾。

文:榎本博明

太過保護個資反而作繭自縛

雖說保護個資是每個人應有的觀念,但在保護個資的當下,我們往往很容易產生過度反應。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拿捏個資處理的細節,因此反而在不知不覺間形成日常生活的阻礙。其中,以學校和幼兒園最常出現接下來將介紹的狀況,因為假若這些教育機構不為學生、幼童製作通訊錄,教職員便無法在緊急時聯絡家長。雖然以前每個班級都會發布通訊錄,不過現在的學校卻已經沒有發布這類資訊的習慣了,這是因為負責製作通訊錄的廠商會私下販賣這些個資,並且因此造成各種相關的損害。所以,現在大家對個資特別敏感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但是,緊急時沒有通訊錄可以使用卻也很不方便。例如,因天候不佳及流行性感冒因素等必須臨時放假時,相關人員就得另外想辦法聯絡家長。要是這時候也沒有通訊聯絡網可用,教職員們還必須花時間一一聯絡每個家庭。但即使如此,教職員們還是基於保護學生個資的考量,而無法取得聯絡學生用的通訊錄。因此在必要時,教職員們照樣沒辦法迅速聯繫。

這種狀況在大學也會發生,他們會針對類似訴求而發布公告,例如校方表示不會因為課堂講座等活動而製作通訊錄,但這卻造成了相當大的不便,例如想通知關於下一次講座的資訊、或是通知研討會或聚餐的時間地點等注意事項時,卻因為沒有通訊錄,彼此之間難以聯絡。

在大學裡,教職員和學生並不會每天看到彼此,尤其是那些將打工視為正職的學生們,在校園中更是難以碰面。所以一旦沒有通訊錄,就無法通知學生一些必要的消息。雖然使用社群媒體也能達到相同的功用,不過這也可能會成為有心人士濫用他人個資的平台,因此想全面將社群媒體作為聯絡用的工具,仍有相當的難度。

此外,最近有些大學生不但不在課堂上透漏自己的地址、電話號碼、電子郵件等,也不向他人提供學號和姓名等個資。所以教職員想把可用於教學範例的學生報告備份下來時,就不能在副本上留下學生個資,而必須確實地將學號和姓名遮蓋起來,才能請雇員影印備份。只是,我很想反問大家,真的有必要保護個資到這種地步嗎?這些情形難道就沒有反應過度的嫌疑嗎?

雖然和個資的情形不同,不過我有類似的個人經驗想分享一下。數十年前我在國立大學工作時,曾有過教職員不准和學生一同用餐的規定。雖然文科省本來就禁止教職員和廠商有聚餐等交際行為,不過對教職員來說,學生也是會產生利益關係的對象。換句話說,教職員也要將學生視為廠商,從而避免一同用餐。當我說明自己必須遵守這樣的立場時,有些人會說:「怎麼會有這種怪事?」

這是因為校方想防範於未然,所以想靠著預想各種狀況來阻絕發生差錯的可能。但這種反應過度反而讓人變得綁手綁腳。

北海道總務局人事處為了讓大眾參考在保護個資方面如何算是反應過度,曾對外提供一份常見問答集。

其中刊載了許多訪談,有些是家庭因為不想被他人知道通訊地址,所以無法製作通訊錄。以及某些家長認為「孩子出去玩後就會不想回來」、「我們不想讓孩子惹上麻煩」而無法發放通訊錄,導致學校失去聯絡家長的管道,只好讓雇員盡量在上班時間內完成所有聯絡事項。

雖然如此,但日本的《個資保護法》並沒有規定禁止製作、發布通訊錄;而是只要經過當事人的同意,就能夠進行。即使不是班級裡的每個人都同意製作,那麼也可以只公開、發布已同意者的通訊資料。

這條法律的頒布,反而顯出為了保護個資而放棄製作通訊錄的校方、以及不想讓他人知道通訊地址的學生家長是過分小心了。

另外,因為規定不得公開特定的個資,因此當學生作品、照片需要公布於出版品和網路上時,校方會為了保護當事者或應付家長,而制定出許多繁雜的手續。此時,創作作品的學生姓名、學號是否需要記載,也必須徵求當事人的同意。由於這樣的規定,所以教職員會盡量迴避這些麻煩的手續,甚至會決定乾脆不對外公開學生的優秀作品。但我認為這恐怕會影響到寶貴的學術交流,使一般的交流變得更加乏味生硬。

此外,大學還針對表揚學生和不表揚學生各自可能會造成的心理傷害,特別制定規範。這個過於神經質的動作,不只是因為校方要保護學生的個資,也是因為校方害怕作品無法發表的少數人,看到他人作品得以發表後會心生不滿。這或許是因為校方覺得安撫少數人是一件麻煩的差事吧?但因為這樣的規定,所以校方要想盡辦法讓全部學生的作品都公開發表,並且因此必須和全體學生進行協調。這麼做反倒使整體程序變得更加複雜。

北海道總務局人事處的常見問答集中,也有關於醫院醫師的訪談。其中「學生受傷時必須向班導說明」的項目相當讓人詫異。就常識來判斷,當學生受傷時,醫師對一同前往的老師說明受傷情形,算是一種善意的表現,不應該是什麼大問題才對。但是,他們還是將這方面的問題提出來作為參考,這表示醫師們在現實中也不得不考量任何可能被投訴的情形。

對此,問答集中提及,學生如果沒有表示反對,醫師就能向隨行老師說明受傷狀況和治療方式。不過,沒有一同前往的老師在事後向醫師詢問狀況時,只要沒有經過當事人的同意,醫師就不能回答。一般來說,只要醫師和老師抱持善意,就能簡單地彼此應對。但要是醫師必須接受這麼困難的規定,還要面對有可能會接踵而至的投訴,那麼選擇不告訴當事人任何資訊會來得更省事。至於老師也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提到學生的就診狀況時會盡量輕鬆地帶過,進而變成漠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