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說公務人員的「所得替代率」很高,但到底有多高呢?

我們常聽說公務人員的「所得替代率」很高,但到底有多高呢?
Photo Credit: 393公民平台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個職業都有他的價值與重要性,制度的設計若是讓人看起來特別優待某一群體,難免會引人非議。

我們常聽到公務人員的所得替代率非常高,甚至有退休後領得比在職期間還多。浩大的年金改革工程勢必會牽涉到各職業別間的所得替代率調整,因此先讓我們來了解到底什麼是所得替代率?

所得替代率的算術陷阱

所謂的所得替代率是指退休後所得除以在職時的薪資的百分比。不過事情可沒有這麼簡單,分子和分母的計算方法都會影響所得替代率的高低。所得替代率如果過高,我們通常會認為是因為退休後所得(分子)太多。然而,有時候問題可能是在職薪資(分母)的計算方式。

以公務人員為例,公務人員的薪水基本上是由「本俸+專業加給+(主管加給)」所構成,每個職等有其相對應的本俸。然而專業加給有多達25種!這也導致了不同的公務人員之間的薪水會參差不齊。因此當政府要制定政策來限制所得替代率上限時,究竟該如何計算公務員的實際薪資?因為難以掌握每個人的實際薪資,政府便創設兩套算法,假定為公務人員的薪資。

第一種算法是用本俸的兩倍作為分母。

680400_20160812_01
Photo Credit: 393公民平台提供

第二種算法是採「本俸+專業加給加權平均數+(主管加給)+年終獎金1/12」作為分母。

680400_20160812_02
Photo Credit: 393公民平台提供

上述兩種公式其實都不是公務人員在職時的真實薪資,因此又被稱為「擬制薪資」,玄機就在擬制薪資是採用哪一套公式。

如果是用第一種算法的話,由於各類加給通常不會比本俸還多(除非擔任主管職),因此用本俸兩倍作為擬制薪資通常會高於實際薪資,如此一來所得替代率自然也就會比較低。如果是用第二種算法的話,他會比較接近實際薪資,通常比本俸兩倍還低,因此所得替代率就會變得比較高。

680400_20160812_03
Photo Credit: 393公民平台提供

公務人員的所得替代率到底是多少?

公務人員的所得替代率到底是多少,眾說紛紜,甚至傳出有公務人員所得替得率超過100%的消息。依現行法規,公務人員的所得替代率設有上限,若超過上限(參上公式),就會調降優惠存款的養老給付金額,因此不會超過100%。

舉例而言,年資30年的公務人員,退休前的官職等為委五功十到薦九功七(520俸~710俸點,人數約占84%),所得替代率大概是介於76%到85%之間。當然還是有部分公務人員的所得替代率更高(例如擔任主管職、官職等更高),但畢竟不是多數狀況。

知道了公務人員的所得替代率,然後呢?

公務人員的所得替代率雖然沒有超過100%,但我們一樣能質疑目前的所得替代率是否合理,以及應該要如何調整才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目前尚無定論,但是若依照第四次會議的結果,年金改革的方向應該以一致性為原則。

姑且不論公務人員的所得替代率是否過高,至少和勞工相比確實多出不少(註)。每個職業都有他的價值與重要性,制度的設計若是讓人看起來特別優待某一群體,難免會引人非議。在釐清事實之後,下一步又該如何走呢?

註:勞工退休所得包含勞保老年給付和勞退(新制)的職業退休金。假設勞工月薪3萬6,工作年資30年,所得替代率約為63.42%。

延伸閱讀:

本文經393公民平台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吳承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