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過隕石撞地球卻不敵人類與浪犬,「地表最強哺乳類」溝齒鼩今瀕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身形大小如兔、長得像地鼠的「溝齒鼩」,堪稱為地表最強哺乳類,不但躲過66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隕石災難,接下來的冰河期以及超級掠食者智人的出現,也沒能消滅溝齒鼩。然而,今日竟因人類活動和流浪狗而瀕臨滅絕。
編譯:姜唯/審校:蔡麗伶
身形大小如兔、長得像地鼠的「溝齒鼩」,堪稱為地表最強哺乳類,不但躲過66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隕石災難,接下來的冰河期以及超級掠食者智人的出現,也沒能消滅溝齒鼩。然而,今日竟因人類活動和流浪狗而瀕臨滅絕。
白堊紀的「活化石」 學者:不可思議
溝齒鼩是一種大小如兔、長得像尖鼠的哺乳動物。目前只棲息在加勒比海地區,且只剩下海地溝齒鼩和古巴溝齒鼩兩個種。
「溝齒鼩是7800萬前從其他胎盤哺乳動物衍伸出來的,也就是說牠們從白堊紀就存在。」近期發表首本研究溝齒鼩粒線體DNA著作的科學家勃蘭特(Adam Brandt)說。不過在勃蘭特之前,已有兩個研究指出溝齒鼩很可能跟隨恐龍走上滅絕的道路。
「我們相當肯定,因為每個研究用的基因和親緣分析法都不同。」勃蘭特說,每個研究都讓結果更加確定。研究人員仍然並非百分百確定,隕石撞擊地球時溝齒鼩的分布狀況,不過科學家認為,當隕石撞擊墨西哥希克蘇魯伯時,溝齒鼩的數量應接近零。
「溝齒鼩能夠從這麼直接的衝擊倖存相當不可思議,當時全球的生態系統全部被破壞。我們不知道牠們怎麼做到的。」倫敦動物學會資深研究員特維(Samuel Turvey)說。
特維說,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溝齒鼩可說是「活化石」,現在卻因人類活動瀕臨滅絕,實不勝唏噓。
瀕危物種排行榜居第七 溝齒鼩如今最怕被狗咬
溝齒鼩有許多奇怪的特徵,包括會分泌毒液的門牙,吻部中有球窩關節,非常靈活。牠們的眼睛很小,爪子很長,走起路來像醉漢,又似乎能用回聲定位法定位獵物。
夜行性的溝齒鼩住在洞穴中,夜間出來抓蠐螬和昆蟲,這樣的生活習慣可能過了7800萬年都沒不曾改變。不過,在現今,牠們出門不需擔心被蜥腳類踩到或是吵醒暴龍,卻要害怕賴以為家的森林遭人類砍伐,或是被流浪狗、貓鼬咬死。
目前,海地溝齒鼩已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不過其下已經有兩種亞種接近滅絕。古巴溝齒鼩更慘,不只列入瀕危,更多次被科學家警告有滅絕危機。倫敦動物學會將兩種溝齒鼩列為哺乳類滅絕危機排行榜的第七名。
棲息地因採礦幾砍伐殆盡 保育成關鍵
英國《衛報》記者漢斯(Jeremy Hance)近日發表專欄文章,介紹海地溝齒鼩的處境尤其危險。海地的森林幾個世紀以來因為開採煤礦幾乎砍伐殆盡,現在海地溝齒鼩只棲息在海地最後一處雲霧森林奥特山。但是現在奧特山也受煤礦貿易影響,連馬卡亞國家公園都被煤礦業者滲透。
漢斯感嘆,動物的人氣和所能獲得的保育資源息息相關。有名的動物容易募得保育資金和引起公眾注意。倫敦動物學會曾和多明尼加政府合作啟動三年海地溝齒鼩保育計畫,但最後無疾而終。
漢斯呼籲人們注意物種保育的其他面向,像是滅絕風險、演化特殊性或生態角色。因為,溝齒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2016年8月11日),Dinosaur-surviving mammal endangered by stray dogs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