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林專欄】「返身南島」的亞洲行動藝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在「返身南島」的藝術行動中,看到亞洲藝術家雖是表現個別的自體,相互之間卻毫無疏隔地自然形成一個觀念共同體,在身體動能上注滿的都是抵抗,他們的行為藝術實為當代亞洲建立了身體姿態的文化檔案系列。
原住民行為藝術家瓦旦塢瑪,於四月在台南、高雄兩地策劃了「返身南島亞洲行為藝術節」,從亞洲各地來的藝術家所發表的作品中,看到他們表達自身存在所包含的政治、社會及文化特性的身體地理觀,令人深深感受到不同地域反映在一個個行為藝術之中的身體圖像,讓亞洲的想像變得像是用各種觀念構成,每一個觀念都是把對亞洲的想像予以魔術化。
行為藝術與舞台上的演出是兩種不同美學,前者純粹是一種觀念的表現,而後者卻是各種技藝及專業創作在不同部門配置上的藝術。行為藝術的觀念性,比較上是跟想像力及思想的活動有關係;舞台演出則須精準掌握的時間性(Timing ) ,是讓意象創造出一種美的理念表現最重要的因素,從而看出兩者的表現都必須是以「身體」為主要的動能。
身體動能作為展示主體,除了在藝術上及技術面的要求,當下的存在感是很重要的氣體力學。因此對於這次參加「返身南島」的亞洲藝術家們,我們就不能不說他們任何一種演出的形式,都有一個由身體動能生産出來,將行動予以視覺化的美學戰略,然這套戰略的設定不單要從藝術的、技術的手段來看,更要注意到的是:當下在身體行動時的動能,才是超越當下使身體的形象予以變化,進而形塑出一個魔術化了的世界。
以北京、越南、菲律賓三人合作的《南海的魚》為例:他們每人臉上掛著一隻剖開的魚,在相互視線都被遮蔽而游走於充滿各種障礙物的廢墟間,三種國籍卻化成都是魚的一個立場。南海屬於國家領海是現代性的問題,海洋屬於自然世界的問題卻被擱置,現代性與自然信仰的衝突,如游走在黑暗中勢必發生的衝突。越南藝術家發表的另一個同樣關於南海問題的作品,他以沉在水中的一簇簇魚乾蘊含著死亡的意味,通過他的行為表演令人可聯想到戰爭的屍體。

藝術家以非國族立場提出當前亞洲人觀看亞洲的方法,有著更為深刻地,對地緣政治的穿透。
從上述行為作品將觀念予以現實化,説明這種敍述文本的改變,是行為藝術早從1960年代之後就已脫離了純粹的精神面貌、1970年代漸漸移動到舞台演出也就是由光影、聲音及平面所建構的一個空的空間,影響到當代藝術的概念形成,也開始為表達當下對現實性的抵抗戰略,讓身體的動能在空的空間裡能夠發揮出來。無論是舞踏或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在美學上的實驗逐漸延異成人類學的概念。舞台上的行動即是發揮的身體動能,轉化為一股「遂行力」(Live)投射到空的空間。行動因而在自我恍惚中建構出一個精神世界,當下展示在觀眾眼前的卻是一個魔術化世界。
菲律賓藝術家Mideo M.Cruz的作品,他在一個印有世界地圖的汽球下面,隨著音樂大跳脫衣舞終至裸體,然後開啟捧在生殖器部位的可口可樂如高潮四射,表述雖直觀,卻因呈現充滿恍惚的身體能量,而把自身真實的存在性毫不修飾地展示出來,反而可以感受到他拿出最後一股勁般的抵抗力,不免令人憂傷不已。跟越南藝術家Vu Duc Toan在抵抗過帝國主義的旗津砲台發表的作品一樣,他請了較他年長甚多的一位劇場界耆老(卓明),兩腿踩在他腳背上,兩人環抱對方慢行,就這樣走過砲台城牆。一位台灣長者的身體被越南年輕人的身體托著,走過抵抗歷史意味的城牆,觀者霎時都能被這樣的歷史傳承而感動。

身體與空間原是被日常性的固有意味所遮蔽的關係,通過空的空間轉換為魔術化世界之後,在看與被看之間,對於世界理解的機能都被解放出來。因此,當代的身體性表演愈來愈重視當下從「遂行」到「完成」的時間性,基本上也是身體行動提示了時間在平面世界流動的過程。在現代舞蹈中摩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跟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合作,就是在這個一定的時間性與空的空間之間産生出身體即興的遂行力,讓我們可以看到「當下」其實是一個時間的狀態,不斷且連續地透過行動表現出來。
北京藝術家王楚禹通過行為,把薩伊德的《東方主義》,在砲台城牆上磨石般一直用力在地面磨,其書的厚度雖不可磨平,但以其行動傳達砲台可防外來帝國之船堅利砲。薩依德所闡釋之西方觀點下的「東方主義」卻無可防,這本被磨得已殘破不堪的經典,留在旗津砲台這座歷史空間裡,猶如當代亞洲消散不去的東方幽靈。

另一位印尼日惹藝術家Iwan Wijono ,他們在當地經營一座前衛藝術家活動的空間,因被當地伊斯蘭教徒認為是宣揚左翼思想,而肆意暴力攻擊,他卻堅決不退讓,為表示其意志,特別在台灣發表一個邀請亞洲藝術家及台灣觀衆與他合作的行動儀式,大家在火圈內圍成圓圈,赤身勾臂往前傾斜求其平衡的張力,他謂之乃團結儀式,「亞洲連帶」儼然形成。
「返身南島」的亞洲藝術家所面對的現實是一種政治,更形成一種美學理念的方法。傳統亞洲文化反映在身體,通過集體性要求動作一致,表現其「理性之美」,不過淪為國家祭典的政治力表現,並退化到只是畫面而已。我們在「返身南島」的藝術行動中,看到亞洲藝術家雖是表現個別的自體,相互之間卻毫無疏隔地自然形成一個觀念共同體,在身體動能上注滿的都是抵抗,他們的行為藝術實為當代亞洲建立了身體姿態的文化檔案系列。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飛宏科技打進全球低軌衛星市場,以高性能電源技術布局新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市場正開創令人振奮的新時代,不僅提供更低延遲、更高效率的通信服務,且小型化的設備,大幅降低安裝與製作的成本,因此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首選。而在終端應用中,電源供應的高效能、長壽命、對抗惡劣環境等產品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應用廣泛,解決了過去因地形限制而無法架設基地台,導致收訊不良等難題。現在無論在山區、海上、偏鄉,甚至是飛機上,都能隨時隨地接收到衛星網路訊號,補足行動網路的不足。隨疫情結束,全球陸續解封,2022年後低軌衛星通訊市場需求逐步升溫,更在俄烏戰爭中成為通訊需求的關鍵角色,也使低軌衛星應用瞬間受到全球的注目。
此外,Starlink、Oneweb等新興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積極推動商業應用相關服務,UCS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到,全球2022年總共發射約5500顆衛星,其中低軌通訊衛星更佔八成以上。資策會MIC預估,低軌衛星數量將從2023年7,500顆,成長至2030年17,350顆。可見低軌衛星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飛宏科技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終端接收裝置的電源供應技術表現優異,可供應數據機、路由器、衛星設備之間的所需電力並成為媒介串聯彼此間資料輸。全球最大的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美國全球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供應商等指標大廠,亦與飛宏科技維持穩定供應合作關係,針對企業、政府與個人用戶提供低軌衛星網路與服務,且飛宏科技的相關產品皆已通過多國安規認證及客戶端嚴峻系統測試規範,將於2024年逐步放量,與全球低軌衛星廠商一同攜手實現高效、低延遲的通訊願景。
飛宏科技期待透過安全、高效的電源技術,推動全球低軌衛星市場持續發展和演進,為未來的科技和太空應用敞開嶄新的大門,滿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需求!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