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科畢業生對公司沒貢獻?台灣想要產業升級恐怕有點遠

人文學科畢業生對公司沒貢獻?台灣想要產業升級恐怕有點遠
Photo Credit: Sherman Geronimo-Tan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人文社科的價值不能被尊重、彰顯,那麼台灣要邁向真正的產業升級,恐怕還有一段不小的路要走。」

文:易津津(政大科管碩士,關注於法律、新創與科技管理,律師高考及格)

最近媒體一則「台大碩士生,連22K都沒有」的新聞,倒是掀起不少人文社科畢業生的辛酸,網路也開始出現許多探討文章。

許多人都在問:這到底是一個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的個人意識問題?還是一個相關系所,雖能掌握人文精神的薰陶,卻仍在學院派的故我中,忽略就業現實的教育問題?

想當初筆者在重拾法律專業前,也曾考慮到科技業發展。然而,比起同樣是理工科系畢業的同學,業主的起薪硬是少了好幾千塊,這還是大企業的價碼。據說某些中小企業,文科、理科的起薪更有倍數上的天壤之別。

曾有EMBA的學長姊私下表示,如果是文史哲相關科系畢業生,他們會放在比較「後位」的篩選流程-因為他們實在想不出來這樣的背景,究竟能對公司帶來什麼貢獻?

確實,在台灣的環境,人文社科的學術社群,長久以來與業界的互動,就不如理工科甚至商學院;師資培育的過程,也不關注老師與業界的連結。然而,在一個科技與社會的發展越加複雜的今日,人文社科的訓練,其實有它無可比擬的價值存在。

科技產品在工程師的眼裡,多半是功能導向,但將產品實際放入社會脈絡下去使用,這種工程師的預期,往往會發質變。

曾經有一家歐美資訊廠商,希望導入一套護士可以使用的醫療平板,協助他們在手術或其他療程中,輸入病人的相關資訊,工程師一開始是設想一套流線型、具備時尚感,而且介面同鍵盤一樣,可使用兩手鍵入訊息、加快輸入的產品。只不過導入沒多久,開發團隊卻發現使用率不如預期,產品推廣遇上了瓶頸。

在思索甚久依然無解的情況下,公司聽取顧客的建議,找上了一批具備人類學、社會學等人文社科背景的顧問團隊。

他們做了一件開發者從來沒做的事情:到使用現場親身觀察使用者的一舉一動,結果他們發現:護士在手術或治療的情境下,面對病患的不安感,第一時間往往是選擇握住他們的手加以安撫。換言之,護士基於職業本能的反應,根本無從讓他們使用「兩手」產品,公司這才恍然大悟。

這個例子來自IDEO(一間國際知名的設計顧問公司),號稱以人為本的中心理念,使他們不但不排斥人文社科的畢業生,甚至還特別組成一個以人文背景為條件的專門團隊-因為,要洞悉產品不受歡迎的原因,往往需要一套對人類行為關注與追蹤的技巧,背後可能還得借助人類學乃至社會學的一些研究方法與靈感,才能抽絲剝繭,解決問題。

除了掌握、觀察與詮釋人類行為的技巧,人文社科的訓練,也能發揮在今日最火紅的文創產業。許多影視作品,為了能抓住眾人眼球,不僅在情節上別出心裁,更希望能以追求品質與考究的方式,製造話題。

近來好幾部中國大陸的古裝劇,就號稱除了佈景要能呼應史料外,連劇中人物的一舉一動、盛大的典禮鏡頭,都還要聘請古禮老師來指導演員-這要是沒有對歷史有一定的底子,光憑劇組人員,恐怕難達預期之效。

回到找不到工作的文組碩士,除了個人的職涯意識、學校的訓練養成等可能議題外,其實更反應了台灣產業界長久以來重理工、輕人文的偏頗心態,使得企業未能脫離製造業思維,在大談轉型之際,反而忽略了不同學門與領域創造附加價值的機會。

在歐美,一些科技大廠例如Google,早已開風氣之先,聘用人類學團隊進行使用者研究,至今在台灣,我們仍看不到104上有哪家公司,擺明就是需要歷史、人類學乃至社會學等人文社科的人才。

如果人文社科的價值不能被尊重、彰顯,那麼台灣要邁向真正的產業升級,恐怕還有一段不小的路要走。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