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chu Go」圖解台中鐵道宿舍拆遷始末與台中文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8月4號,台中鐵道宿舍遭強制拆除,台中車站附近擁有豐富的城市發展軌跡和故事,透過「Taichu Go」圖輯帶你了解事件始末、訴求,以及台中因鐵道而生的故事。
從8月4日的鐵道宿舍拆除開始,我們如何認識台中車站附近豐富的城
讓我們一起Taichu Go,了解事件始末、訴求,以及台中因鐵道而生的故事。

註: Taichu是日治時期台中的拼法,台中市區是在日治時


台鐵除了招商之外,對於鐵道文化園區根本沒有想像,更多



文化部已認定台鐵8月4日下午之拆除為違法強拆!
-
粉絲專頁貼文:我們再次譴責台鐵違法行為!並且重申本次行動訴求: 一、要求交通部賀陳旦部長,立即責成台鐵停止台中鐵道周
邊建築、設施之拆除與開發。 二、要求文化部鄭麗君部長,立即與台鐵協調,重新規劃台 中鐵道園區,留下台中的靈魂。 三、要求臺中市政府,應儘速完成文資審議程序,並對於今 日之衝突做出回應。 - 文化部新聞稿



「1899年的台中」當時的市區仍是是綠川恣意蔓延的低窪沼澤地

「1910年的台中」台中最早的市區,因為1900年的都市計畫改正,以及1











《下一個百年》台中鐵道:城市願景工作坊
1908年10月24日,「縱貫鐵道全通式」在台中舉行
散落鐵道週邊的倉庫群、宿舍群,在新車站啟用後,將何去何從?台中鐵道文化園區的BOT案,除了台中車站、20號倉庫外,沒有其他想像嗎?來往於火車站的台中市民、拜訪台中的人,
需要什麼樣的空間?住在這個城市的人們,來到舊市區,要在這裡過怎樣的生活?
未來我們該如何告訴別人,台中因鐵道而生的故事?
台中的故事,是由鐵道發展拼成的拼圖,1900年開始市
面對這次的拆除事件,我們期望延續團隊過去所持續耕耘的
除了拆除、抹平之外,台鐵似乎沒有對這些資產與城市空間
◎ 時間:8/20(六)、8/21(日)
◎ 地點:南區合作街6號2樓(臺中市青少年福利服務中心)
◎ 報名上限:50人(由主辦單位發信通知是否錄取)
本文經台中文史復興組合 Taichu Renaissance Association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黃郁齡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