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他人的失敗當成是自己的痛處,正是成為領袖不可或缺的資質

把他人的失敗當成是自己的痛處,正是成為領袖不可或缺的資質
Photo Credit: Jørn Henriksen @ Flickr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千萬不要接近五十歲以上還負面思考的大人。人一旦邁入五十大關,都會成為某一方面的達人。一路走來都習慣負面思考的大腦,就會定型為「負面思考的達人」。

另外,從小到大就是「好孩子」、「好人」的人,比賽獲勝時即使受人稱讚,也常習慣說「這裡做得不好」。大家可能會覺得獲勝後還知道反省,這種態度很棒,可是其實這也是必須注意的一點。

如果反省的感言是「我還可以做得更好」,那倒無所謂,可是如果感言是「我那裡失敗了」,這樣就不好了。這二種感言聽起來很像,可是前者的大腦是鎖定更進一步的成功例子,而後者的大腦卻是再次提及目前的失敗而已,所以這二種感言對於大腦來說,效果可說是天差地別。

從今天開始,做個放得下的人吧。而且也不要為了想當個別人眼中的好孩子,而把反省掛在嘴上。

  • 三、別對未來的「失敗」提心吊膽

絕對別為了未來的失敗而恐懼不安。

這種行為只會建立還沒產生的失敗迴路。

如果一直想著會失敗,那就一定會失敗。

許多主持人都表示,「如果一直想著不要唸錯來賓大名,而特別小心注意容易唸錯的姓名,就一定會唸錯。還不如別想太多,就照著唸吧」。


在挑戰事物前,如果習慣負面思考,總會先想著「如果○○就完了」、「一定會被上司反對」,「不知道別人會怎麼說我」的人,最好立刻停止這種習慣。

因為信號流入「會被反對」的迴路,所以才會被反對。

讓我站在上司的立場來說明─如果屬下的大腦事先已經假想會被反對,屬下的臉上就會浮現「你會反對吧?」的神情。如果上司順藤摸瓜,反對屬下,那麼屬下反而會鬆了一口氣,露出「看吧!我就知道」的表情。

我個人已經有數不清的這類經驗。其實我沒什麼特別要反對的理由,只是因為對方臉上浮現這種神情,所以我就順其意反對而已。如果提出企畫案的人大腦已經假設會被反對,這個企劃案就絕對不會成功。

而且越是擁有這種腦的人,越容易牢牢抓緊失敗的記憶不放。

明明就還沒失敗,倒先假設會失敗,先建立起失敗的迴路,然後深信「自己提出的企畫案一定會失敗」。負面思考會讓腦神經迴路建立失敗和挫折的習慣。

這麼一來,就無法再增加成功體驗,也看不清事實的本質。不論幾歲,都只敢說些不痛不癢的話。即使已經邁入五十大關,還只會叨唸「公司裡沒有我的伯樂」。這種生活方式,完全和英雄反其道而行。

關鍵就在於挑戰前絕對不要想著不會成功,或羅織不會成功的理由——其實真的一點兒也不困難。

換個角度來看,一個小小的壞習慣就會埋沒一個人,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

打造「英雄腦」的方法:少用社群網站、避免和死黨膩在一起聊通宵

書籍介紹

英雄之書:觸動日本成千上萬年輕人,改變自我的人生開創法則》,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我們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黑川伊保子

如果你的人生迷惘受困,覺得不知何去何從,急需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能成功──這本書獻給每個將要踏上人生冒險旅途的「你」──成為自己的英雄吧!

▌你的人生就是以你為主角的故事

每個人的人生經驗都不盡相同,孕育出的腦神經迴路也各有不同。從現在就開始鍛煉你的大腦,不畏懼失敗,喜愛孤高,擁有自尊心和使命感,表現出專屬自己的豐富特質,找到人生的問題之鑰,一步步地開啟英雄之路。

▌找出思維突破點,日本腦科學權威幫你打造成功的體質

★不要害怕「失敗」──世界上每一種失敗的存在,都是為了讓大腦成長,失敗的經驗有助於大腦擺脫平凡進化為「成功腦」!
★「孤僻」不是罪──花時間和自己獨處是創造型大腦的關鍵,是腦成熟的必要體驗!
★「自尊心」是大腦的羅盤──聽從心裡聲音的指引,開創並守護自己的價值!
★「使命感」使人不凡──傾聽自我,體貼他人,成為受眾人愛戴的領袖型人物!

A2201590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吳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