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手是國家的「資產」不是協會的「私產」,如何砸破體育界的髒水缸?

選手是國家的「資產」不是協會的「私產」,如何砸破體育界的髒水缸?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體育協會亂象叢生,應該如何改革?而政府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由於電視台轉播的冷處理,國內對於本次奧運的關注程度不如過往幾屆高。但在實際的賽場之外,本次奧運讓更多人注意到的,其實是運動選手的差勁待遇,以及各專項協會不忍卒睹的顢頇面貌。

從謝淑薇的退賽風波,到最近表示不排除懲戒戴資穎的羽協,一個個令人錯愕的荒謬劇本接連上演。當然更不要忘了早已「聲名遠播」的棒協、足協等前輩。

台灣人平時對於體育的漠不關心,造就眾多魑魅魍魎各據山頭。曾看到有人用「砸破國家隊的髒水缸」來形容謝淑薇的「不相忍為國」,但事實上是,台灣體育界的髒水缸絕對不止網協一個,後頭可還多著很呢。

司馬光當初用石頭砸破了水缸,拯救了跌落缸內溺水的友人,因此傳為佳話。

但如果當初他走進的是一個名為「台灣體育協會」的房間裡,相信即使聰慧如他也是只能傻在原地。因為滿屋子都是水缸,要砸也不知該砸破那一個啊?更別提每個水缸裡都有人淹在裡面,差別在於有人還看得到掙扎的手腳,有人則已經沉到了缸底,連呼救的力氣都沒有了。

為什麼近年來類似的紛爭新聞越來越多,我想這和選手們越來越懂得爭取自身的權利有關,當政者再也難用「愛國心」、「榮譽感」這類虛無飄渺的詞彙去壓榨選手。選手的覺醒當然是一件好事(當然,對原本的協會高層來說就不是了),而且隨著國際化,人民智識大開,這樣的趨勢只會越來越明顯和強烈。縱然體育界一向是保守且改變緩慢的一塊,但也到了該正視潮流變遷的時刻。

我們應該要期待怎麼的變革呢?情緒化訴求廢止協會是行不通的。由於我國的國際地位複雜,比起全部交由官方機構來執行業務,交由非官方的協會很多時候會更有彈性。而且無論如何,我們都還是需要一個窗口以及負責組織,不管他是協會或者是體育署下的單位。

如果從人事上來著手呢?

曾有網友整理出了各項協會的人事清單,發現幾乎都是特定政黨的人士所把持。這一方面有其歷史因素,另一方面也和體育界向來不是什麼為人重視的「肥缺」有關。但如果外界期待新政府能動起來換上全新一批人,體育界就會從此雨過天青,那恐怕也是太樂觀了點。

很有可能的情況是:雖然位置上換了不一樣的面孔,但行事作風卻還是同一套,只是換不一樣的人來做,頂多加上更精美一些的包裝而已。體育圈子不大,其實不管是藍或綠,往往只是政治立場不同,並不代表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認知不同。

也因此,比起人事的更替,更重要的,其實是要扭轉體育協會長久來的風氣和行事作風。也可以說,比起換什麼顏色、背景、黨派的人,真正重要的,是可以換上有著正確觀念,且有魄力和意志力堅持推動改革的人。

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接任,各項體育協會又該如何轉型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拋棄過去協會高高在上的姿態,轉而成為支援球員們角色的定位。

未來新的體育協會,應該要捨棄家父長制的「我都是為你好」、「聽從指示服從命令」作風,而變成更像是提供選手一切支援的最佳後盾。面對新時代,協會其實更應該像是「經紀人」的定位,為旗下的運動員們爭取權益,而不是一個強勢作風,只懂得發號施令和提出要求的統御者。

每一位選手,其實都應該是協會的資產,而不是籌碼。觀看的角度不同,心態不同,作為自然就會不一樣。

許多我們這幾年看到的亂象,其實就是協會仍然活在過往的威權心態裡,把選手視為「私產」,而非「資產」。如果真心把運動員當作國家的資產,協會怎麼可能冒著讓資產受損的風險,強迫選手穿著不合適的裝備,在受傷的風險下進行高強度的比賽?又怎麼可能讓選手連基本的飲食都要克難地自己打理,無法在最佳的狀態下替國家出賽?

這絕對不符合國人的期待,這也是為什麼協會諸多逆行倒施會激起碩大民怨的原因。面對贊助商或是外界的壓迫,協會應該要站在選手的一方,而不是反過來成為加害的執行者。說得極端點,即使選手有錯,也應該要盡力保護選手,回頭再研議內部懲處,絕不該像是打小孩給外人看,甚至為了討好外人而打小孩。

但這些理想,如果沒有足夠的條件支援,其實都只是白日夢的幻想。政府該做的,絕對不僅是型式上的撤換人事,而應該要真正從預算、環境、法規制度上給予充份的支援。

一般體育協會的任務,不外乎是推動該項運動風氣,協助基層運動發展,以及組成各層級代表隊伍參與國際賽事等。而前兩項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國際比賽,或者說,前兩項的成敗基本上就決定了國家於該項運動的實力。而要做好這一切工作,除了有心之外,最為重要、也極度現實的,就是要有錢。

選手可以刻苦訓練,運動推廣可以靠愛好者自行推動,但很多事情真的就是沒有錢不行。場地、設備、器材,推動比賽、聘任師資、出國旅費等等,通通都需要對應的經費。

根據行政院長林全七月在「行政院體育運動發展委員會」成立時的發言,目前體育預算只佔中央政府總預算比例0.4%,目標則是「八年」後能「倍增」。好吧,即使真的倍增好了,那也佔不到全國預算的1%。以不到1%的預算,又要協會推廣運動,又要協會妥善照顧選手,會不會太過強人所難?

如果新政府真的有心要對各運動協會長久來的陳習陋規做出改革,那請先找到心態正確的人,而不是安插自己的人馬酬庸固樁。

把協會從對選手頤指氣使的高處,放低身段轉為服務選手的支援後盾;其次,請真正從預算分配上重視體育,而不是只流於口號和宣示。如此一來,我們才有機會打通陳年瘀血,讓各體育協會和運動重回正軌,那才是國家、國民以及體育之福。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