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藥可治」到「一藥難求」──公衛政策與疾病防治間該如何抉擇?

從「無藥可治」到「一藥難求」──公衛政策與疾病防治間該如何抉擇?
Photo Credit: Solomon203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公共衛生之父陳拱北曾說「當醫生,要一個一個救,太慢了,不如作公共衛生,可以救更多人!」這句話可看出一個好的公共政策對於民眾使多麼值得與重要。

文:許蘇沛

根據報導,全台灣目前患有C型肝炎的病患約有74萬人,其中就有55萬人需要治療。然而C型肝炎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且傳統所使用的干擾素、雷巴威林等治療藥物具有掉髮、發燒、身體不適等副作用,使實際完成治療的患者僅約11%。

近年雖有藥廠推出新的C肝口服藥物,但療程要價200多萬元,不少患者只能透過非正式管道請人從低藥價國家代購回台。對此,衛生福利部部長林奏延前日(30日)表示,能根治C型肝炎的口服新藥將於明年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由專家學者找出最需要患者優先用藥,有望替患者省下不少醫藥花費。

台灣公共衛生之父陳拱北曾說「當醫生,要一個一個救,太慢了,不如作公共衛生,可以救更多人!」這句話可看出一個好的公共政策對於民眾使多麼值得與重要。

健保開立的初衷:「濟弱扶傾,發揚社會公義」

臺灣除了舉世皆知的經濟奇蹟外,鮮少有人知道,在醫療衛生的努力與成果,其實也是臺灣奇蹟的一部分。

拜科技發展之賜,國內疫苗研發成功與引進國外技術,透過大規模的預防接種,使臺灣居民避免了許多傳染病的威脅。從百日咳、白喉疫苗,其後又有小兒麻痺、德國麻疹及新生兒破傷風的根除計畫,我們從無可預防,到全面遞減感染患者。1986年政府推動全國新生兒的型肝炎預防注射,至今帶原率已經降至1.7以下,是我國在傳染病防治上最卓越的成就。

如今,台灣擠身為醫療先進國,社會考慮的不再只是解除公共衛生危機,而是政府有沒有足夠的資源再挹注新醫療與接軌國際防治作業,台灣的全民健保會不會被搞垮、成了全球健保?

哪個藥該納入健保,哪個藥民眾自行吸收?

當治療政策可與預防篩檢、宣導相輔相成,甚至治療技術有更顯著的防治傳染病成效,相信民眾也不願看見當政者淺薄以「財政考量」、「高危險族群優先治的標的」提出交差了事的政策。一項藥物是否納入健保給付,政策制定者有以下幾點需要考量:

一、判斷民眾需求度,瞭解是否為必要性政策

以近期的C肝新藥為例,台灣C肝盛行率高,約4.2%,比起中、日、韓、澳高出2-8倍,根據專家估算,全台約有55萬名以上的C肝患者,且多數集中雲嘉南地區,平均當地每14人就有1人是C肝患者。

現行健保給付的治療是干擾素搭配雷巴威林,副作用較高,已進入醫療體系的患者普遍接受度低,故至今治療率僅1成4。過去無替代性治療方式情況下,多數患者選擇不治療,導致惡化為肝硬化、肝癌,根據2014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肝癌盤踞國人十癌死因第二位,一年約1.3萬人死於慢性肝病及其後遺症。

因為患者數多,C肝屬於前端治療,治療如不及早開始,晚期確實容易成為健保「甜蜜的負荷」(2015年十大癌症醫療費用排行:肝癌88億多元,位居第四)

二、判斷防治成效,評估政策是否值得投資

此次的C肝新藥治癒率可達90%以上,幾乎治療一人少一人,肝癌費用可省下近30億元,剩下只有判斷要下多少成本、規劃幾年治療完畢。

三、政府有無決心提出足夠公務預算

新藥的納保也須避免加重民眾負擔,如增加保費、自付額等。

醫療如今必須開源節流,否則「一藥難求」

開源節流下,政府確實應避免其他國家國民帶病投保之行為,包含來台享受高科技醫療、醫美或治療各項疾病者,如比照美國須做體檢證明健康,同時統一管理,規劃更完備外籍人士醫療保險制度;再者,全面檢討資源分配,去除的累贅醫療支出;最重要的是,站在國家制高點,預算分配需要更多的考量,希望人民配合,請與民溝通。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李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