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學運處於抗爭上升期還是下降期?這取決於往後十年我們要做的事情

318學運處於抗爭上升期還是下降期?這取決於往後十年我們要做的事情
Photo Credit: MGdesigne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抗爭者所面對的政治菁英,他們只會考慮誰是他們的支持者 。如果出來抗議的是會投票給他的人,那麼結果就會不一樣。

作者:劉華真(台灣大學社會系)

這幾年下來,社會抗爭不斷出現, 2012 年有文林苑、南鐵、紹興、華隆,2013有華光、大埔、反核、關廠工人,到現在的佔領立法院佔領行政院。2014 年3月到4月我們所目睹的大型的社會抗爭,這些行動或者說318處於抗爭週期的什麼位置?上升、高峰還是下降期?

大家可能對抗爭週期這個字眼不熟悉,我來解釋一下。大家看看這張圖的曲線,底下時間軸的單位可能是月、也可能是年,縱軸是社會抗爭的次數,這個看似常態分配的曲線圖,先是曲線往上增加達到峰頂然後快速下降,這樣的波動指的是抗爭事件的總次數與抗爭強度隨著時間挪移而發生的變化。

抗爭週期不同階段的特色

抗爭週期可以怎麼觀察?先看前半段,上升期到高峰期間。首先我們會觀察抗爭總量,平均每月或每年的抗爭次數是否變多?整個社會中的抗爭氣氛是不是升高?第二個,在抗爭上升期間,社會抗爭會有明顯的擴張現象,而且是在好幾層意義上的擴張。首先是「議題的擴張」,現在只是反服貿、反迫遷,然後抗議風潮會往過去沒有抗議活動的議題擴散。再者是「社會群體的擴散」,過去沒有從事抗爭的人群會出來抗爭,例如中產階級的婦女或眷村。最後是「空間的擴張」,抗爭行動不只侷限在特定地點,不只集中在台北市或總統府周邊,而是在全島蔓延。

整個抗爭週期最前期,會有一些打頭陣的組織或運動,但是達到高峰不一定是由這些議題和運動站在最重要的位置,可能起頭的組織在抗爭風潮進行到一半就掛掉了,但是會有其他組織和運動不斷填補進去。

抗爭上升期我們還會觀察以下兩件事:「新抗爭手法」的出現。路過、佔領現在變成流行的抗爭劇碼,雖然佔領(occupancy)不新,但是佔領立法院是頭一遭。再者,「新的抗爭構框」(framing)也會出現,抗爭行動之後要有新的詮釋,像是美國在六O年代會出現新的架構,以權利(rights)做為各類運動訴求的基本,民權、婦女、同性戀,以權利為基礎進行新的抗爭。如果台灣八O年代的抗議風潮的構框是反獨裁爭民主,那這21世紀台灣這波新的抗爭風潮的意義構框和內涵是什麼,這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

接下來到了抗爭高峰期,也就是抗爭白熱化的時期,抗議行動的溫度被拉得很高,有人稱之為瘋狂時點(moment of madness),什麼都有可能的一段時間。但是始終維持在這個階段是不可能的,經歷短暫的高峰期,抗爭的溫度就會下降。

那麼下降期會發生什麼事?在抗爭下降期中,政治菁英會把胡蘿蔔跟棒子拿出來:一方面承諾改革另方面又極力分化鎮壓。所以抗爭方就面臨「制度化」跟「基進化」的選擇,是接受政治菁英的改革方案呢,還是用更基進的手段得到更確實的改變。在抗爭下降期,運動跟運動組織之間資源競爭的問題、運動內部派系的問題,會讓已經逐漸降溫的問題變得更加棘手。當然路線問題像溫和改革還是直接行動,這種爭論在抗爭上升期也會出現,但是那時外在情勢尚佳,政治菁英還不知道如何應對突然襲來的抗爭行動,不同的運動路線在此時還有彼此掩護的效果,但是在抗爭下滑的時候,路線的爭執有可能加速整體抗爭的下滑。

如何解釋抗爭週期的下降?

在社會運動研究裡面,我們會如何解釋抗爭週期的下降?一般來說我們分成三個層次來看:組織、運動、抗爭週期三個層面,這三個層次其實是彼此關連的。

1. 組織的問題

從組織層次來看,組織結構絕對會影響一個團體如何因應抗爭週期裡變動的環境,這裡我們來看兩個美國六O年代學運跟反戰運動的例子,一個是SDS(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基本上這是開放式的組織,設立全國總部,在各校有分部,公開招收成員的學生組織,對比成全國所有大學學生會的聯盟可能並不合適,因為SDS不是學生自治組織。

SDS以去中心化、強調參與式民主的架構組成;但是參與式民主的架構,在組織人很少的時候運作還OK,但是後來SDS取得全國性的聲名,各式各樣的新成員湧入要加入這個團體,結果這個參與式民主的組織架構無法負擔這些新成員,很多人加入之後不知道要做什麼,開冗長的會,參加會議變成誰能在會場撐得久就會贏,所以組織內部生態變得非常奇怪。當SDS這個組織變得很成功,理應是讓人高興的事,但它的成功卻壓垮這個組織,因為組織結構無法隨之跟著調整。

另外一個同樣是學運組織的個案, Weatherman Underground(氣象人地下組織),SDS比較溫和,但是氣象人宣稱要以暴力手段推翻美國政治體制,他們學習做炸彈,以公社的方式集體生活並行動,成員切斷與家庭友人的社會連帶,甚至因為製作炸彈技術太爛而炸死了自己成員。氣象人是封閉式的組織:要有認識的人、有共同的運動信仰才能進來,同樣是有全國總部跟分部,但是這個封閉性團體碰到的問題是招不到新成員,組織的領導階層不被替換,採取的抗爭策略也沒有取得成效,逐漸變得越來越封閉,最後遭受聯邦跟地方政府的強力鎮壓,沒有很好的結局。

運動一定出現路線之爭,體制內?體制外?Weathermen Arrested 1970|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