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公民意識、公民不服從和政治參與:如果政府聽見我們的話,何必做叛逆的公民?

公民意識、公民不服從和政治參與:如果政府聽見我們的話,何必做叛逆的公民?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相較於公民不服從的概念,個人的公民意識較高代表越是相信民主必須基於法治之上,而公民不服從則是主張只要政府表現太差,人民應該有權用任何手段來反抗。

當我們進ㄧ步比較不同性別、年齡層和教育程度的民眾是否在公民意識和公民不服從上有明顯的差異時,分析結果發現雖然男性的公民意識略高於女性,但是男性和女性在公民不服從感上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圖一)。

公民意識與公民不服從之性別比較

另外,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在公民意識上也沒有什麼不同,但是20到29歲以及60歲以上民眾的公民不服從感就顯著的高於其他年齡的民眾(圖二)。

公民意識與公民不服從之年齡層比較

最後,就教育程度而言,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教育程度愈高的民眾公民意識也愈高,這或許不難理解,因為透過教育,民眾可以更了解本身的公民權利和責任(圖三)。不過,教育程度愈高的民眾,他們的公民不服從感卻愈低。我們好奇這個結果是不是表示教育具有「馴服」的功能?還是因為教育讓民眾把法治在民主社會中的價值看得更為重要,所以高知識分子大都不願意用牴觸法律的方式來發聲?又或者高知識份子的社會經濟地位相對穩定,所以沒有意願和動機為別人的權益發聲?

公民意識與公民不服從之教育程度比較

從研究結果來看,教育的確有著影響政治行為的效果,雖然我們目前的分析無法針對教育程度和抗爭行動之間的關聯提出斬釘截鐵的答案,但是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卻可以衍生出許多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討論的議題。例如,如果教育可以對公民意識和公民不服從的程度產生影響,進而反對或支持政府的政策,現在的教育制度和內容是把台灣的公民教得更為「溫馴」還是「叛逆」?

政府聽見我們的話,何必做叛逆的公民?

不論是公民意識或是公民不服從都隱含著民眾對於政治事務的關心,這是民主社會所樂見的。雖然對於公民不服從的行為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讀,但是別忘了,任何社會中公民不服從的想法之所以會產生,都是因為政府運作不良,辜負了民眾期待,公民才會不得不透過體制外的方式來改變政府政策和作為。只要政府施政不背離民意,不讓大家覺得只有透過極端手段才能逼政府就範,公民不服從的觀念就算有心人士想要鼓動也不容易發酵。

目前公民不服從在臺灣還尚未成為一種普遍被接受的觀念,只有21%的臺灣民眾同意如果自己認為某些法律有嚴重問題,可以採取公然違法的方式去反對,顯見絕大多數臺灣民眾仍然遵守民主社會中的法治精神。民主與法治密不可分,但是當人民寧願違法也要抵抗政府時,執政者也該思考究竟該說服民眾守法,還是先試著傾聽民眾反對的意見?民眾期待民主制度選出的政府可以為社會制定合宜的法制,但鮮少有人希望掌握主導權的政府全然順應民意的走向來施政。雖然公民不服從是將權力從政治人物手中收回的手段,但是如果能有一個真正以民為主的政府,誰會想當「叛逆」的公民呢?

※本文改寫自王靖興和翁履中所撰寫之 “The Effect of Civic Consciousness and Civil Disobedience on Support for and Participation in Contentious Politics”, 該文即將刊登在 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附註

  1. William Smith. 2013. Civil Disobedience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New York: Routledge.
  2. John Rawls.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 我們感謝張福建教授和蔡佳泓教授的資料提供以及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資料收集。該次電話訪問調查於2015年3月2日至3月7日進行,以20歲以上民眾為受訪對象,總計有1,301位受訪者完成訪問。
  4. 原始問卷題目為:「整體來說,請問您支不支持去年三月太陽花學運?」。回答選項包括:非常支持、有點支持、不太支持、非常支持。
  5. 原始問卷題目為:「(請問您過去兩年內是否有參加過以下活動) 那參與集會、遊行、罷工等活動呢?」。回答選項包括有或沒有。
  6. 五個原始問卷題目分別為:有人說:「對於公眾的事務,每一個人都應該出錢或者出力主動參與」,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有人說:「政治的事情交給政治人物處理就好」,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有人說:「當政治人物的意見與我們不一樣的時候,我們應該公開表達反對的意見」,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有人說:「只要做好自己的事,不要過問(臺:睬)公眾事務」,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有人說:「對於公眾的事務,我們都應該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回答選項包括:非常同意、有點同意、不太同意、非常不同意。
  7. 原始問卷題目為:有人說:「如果自己的良心認為某些法律有嚴重問題,可以採取公然違法的方式去反對。」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回答選項包括:非常同意、有點同意、不太同意、非常不同意。

本文經菜市場政治學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公民意識、公民不服從和政治參與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