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論陸軍最終決策為何,選擇M1A1替換現有戰車、提升M60性能,又或是以航空兵力和機動性載具、武器戰術取代之,皆有利有弊,不過相同共識是,從政策決定到落實又是好幾年的過程,未來發展走向刻不容緩。
8月16日,陸軍裝甲564旅一輛CM-11戰車在屏東網紗溪過橋時不幸墜溪,造成四死悲劇。雖然截至目前為止意外原因尚未完全明朗,但戰車老舊的問題十分顯著,也讓相關議題沉寂許久後再度浮上檯面。
主力戰車現況
我國陸軍目前擁有兩款主力戰車(Main Battle Tank),分別是購自美國的M60A3 TTS(代號巴頓Patton)與CM-11(或稱M48H)勇虎式戰車,總計約900輛。雖然數量非常可觀,惟現代國防早已不是數大便是美的世界,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戰力,恐怕需要大打折扣。M60屬於第二代改良型,CM-11更是只介於第一代與第二代間,在準備邁入第四代的戰車世代分類中均非常老舊,不論是105公厘主砲、裝甲防護、馬力、機動性,早已不符合現代標準,加上妥善率長期欠佳,有多少戰車能夠有效地投入戰場,數字可能非常不樂觀。

在質與量都受到極大限縮的困境下,陸軍雖在多年前就想籌獲下一代戰車,但至今仍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近年來,國防建軍方向有所轉變,陸軍重視航空兵力,2008年與2010年分別購得最新款的AH-64E攻擊直升機30架與UH-60M通用直升機60架,耗資新台幣約1,700億元;再加上雲豹裝甲車研製完成,以及反裝甲武器之活用,「戰車放棄論」呼聲乃漸漸傳出。
與放棄戰車論的對話
雖然「戰車放棄論」提出諸多主張,也有其合理之處,且依照高層建軍方向似乎取得上風,但陸軍內部始終有不小反對聲浪,本文以下針對部分論點提出想法。
1. 海島、防衛型國家不需要戰車?
縱觀全球較具經濟規模的島國,或是安全威脅不來自於陸地、城鎮高度發展之國家,包含日本(600輛)、英國(407輛)、西班牙(327輛)、義大利(200輛)、新加坡(196輛)、加拿大(146輛)、葡萄牙(133輛)、澳洲(59輛)、丹麥(57輛)、荷蘭(48輛)等等,都仍然維持一定數量的先進戰車部隊,而台灣始終面對來自中國武力威脅,近年來「不對稱作戰」成為顯學,但海軍縱使發展光華六號飛彈快艇、沱江級巡邏艦,造艦想定仍維持多艘大型驅逐艦與巡防艦計畫,以期達到高低搭配與互補之效。此時獨步全球推出「戰車放棄論」,單純地以各種反戰車飛彈、火箭應對,恐讓陸軍臨場戰術選擇受到限縮。
2. 與其購買M1A1,不如提升現有戰車?
提升現有戰車水平,或許是在新武器籌獲受阻且財政困窘下的權衡之計。論及M60,美國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雷神(Raytheon)等國防承包商皆曾提出升級案,但費用高昂與購買新車差距不大;而價錢較便宜的以色列、土耳其M60T方案,針對土國陸軍170輛M60升級在2002年就花費超過200億新台幣,經過10幾年通貨膨脹後價格勢必大幅上升。
再者,由於升級案牽涉主砲、引擎、裝甲,幾乎是全面翻修,而我方戰車這些年來的保養品質,將直接牽涉到車輛體質具不具備升級條件,加上國防預算有限,M60升級完成後要有再戰10年以上的準備,這項投資能有效延壽多久,符不符合戰場強度要求,都是未定之天。

3. 台灣的戰場環境不適合比M60更大的M1A1?
其實單就戰車大小而言,M1A1艾布蘭(Abrams)與巴頓的差距相對有限,兩者僅在車長相差約5%,車寬幾乎一樣,艾布蘭車高是顯著地矮了約20%,最快速度更是以68公里完勝M60的48公里,其餘綜合性能評比也都有所強項,也因此M1A1雖然車身較重,但比較下機動性還是勝出。

談到戰場環境,雖然台灣山多平原少,城市空間稠密、溪流遍布、道路品質欠佳,這些看似都讓主力戰車處於不利的位置,但適應地形,其實正是履帶車對上輪型車的最大優勢。
很多人主張,一輛M1A1動輒超過60噸重,可能會「壓壞馬路」云云。對於這點,筆者認為台灣大型重車在經過改裝後,新聞偶爾也可看見動輒50噸以上的砂石車在路上奔馳,況且一台戰車是以履帶運作,平均分散到每單位面積的重量可能還較低;更甚者,美軍這幾年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地投入M1系列作戰,台灣道路品質應不至於比這兩國差。如果仍覺得不足,解決之道應以長期專案來改善路面水準,這不僅有助於裝甲車操作,平時對一般車輛而言也有相當助益。
4. 以空騎單位取代裝甲部隊?
在國軍陸航戰力突飛猛進的今天,鑑於戰車目前尚無有效反制攻擊直升機之對策,以空騎單位取代傳統裝甲車,也是其中一派的論點。他們指出,兩次波斯灣戰爭中,美軍阿帕契(Apache)、眼鏡蛇(AH-1 Cobra)攻擊直升機,乃至於A-10攻擊機,應付伊拉克地面部隊皆得心應手,打擊效率顯著,也建議台灣可以朝此建軍方向思考。
但這論點忽略的是,空中打擊效率再高,最後仍要透過傳統陸軍進行掃蕩,尤其解放軍與國軍在數量上有極大落差,台海戰爭存在著演變為持久消耗戰的可能,對於戰機、直升機這類高精密武器而言,出勤率與戰爭持續時間呈反比,因此哪怕擁有最久遠空騎操作歷史的美軍都維持了全球前三大規模之主力戰車部隊,皆可看出兩者關係應是互補而不是替代。
5. 後勤問題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