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策略:選舉混戰非「本來」四分五裂 愈亂民調愈成為爭議點

認清策略:選舉混戰非「本來」四分五裂 愈亂民調愈成為爭議點
Photo Credit: Bobby Yip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日曾鈺成文章〈同室操戈〉引述二人對談,關於民主派四分五裂的論述,內容流於空洞可能誤導大眾,作者補充分析選情,也特此回顧民主派分裂之始。

曾鈺成專欄文章忽略的「分裂史」

近日選舉論壇候選人之間的交鋒,甚至任亮憲突現身論壇成為亮點,總之,民主派、建制派陣營持續碎片化,爭執撕裂不斷。 這個問題也成了曾鈺成近日專欄文章〈同室操戈〉的話題,內文引述兩位人士對話,文章開首即提到「反對派(民主派)本來就是四分五裂」,這種說法流於空洞,極易誤導大眾,頗有中國就南海問題常說「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之感,實不知古至何時;事實上,民主派絕非「本來就是四分五裂」。

自2003年七一50萬人大遊行反23條後,香港政改、民主前途成為民主派陣營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在2010年政改表決之前,泛民主派 / 民主派陣營協調、妥協,「嘗試」凝聚共識抗衡建制派,並不像現在那麼叫人神經敏感,何談本來就是四分五裂?所謂民主派四分五裂,必須從2010年「五區公投」說起。當時五名民主派議員以「五區總辭,變相公投」的方式,就「落實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取得民意授權,民主黨作為民主派重要政黨拒絕參與,以「自己的方式」與中央協商,支持2012年立法會選舉的「改良方案」,主要改變在新增超級區議會界別,最終民主黨連同建制派陣營投票通過,這才是泛民陣營首次「四分五裂」的轉捩點。

自此,民主黨被嘲是「建制民主派」,他們不顧主流民主派政黨的立場,在重要的政制議案,破壞了協議抗衡建制派的慣常方式。儘管,站在民主黨的角度,他們固然認為只是忍痛來一次「特事特辦」,並非刻意改投建制派陣營,奢望主動釋出誠意中央或有其他理性讓步,最終失敗,他們也須為此付上政治代價(這也促成今屆選舉民主黨內更多的世代交替)。

本土派將民主黨2010年的軟弱過錯,一轉變成所有民主派皆有問題

無論如何,在2012年立法會選舉過後,伴隨梁振英單以中聯辦本位治港,破壞公務員體系,繼之打壓拖垮雨傘運動以後,民主派抵抗打壓愈加激烈,議會內俗稱溫和民主派幾乎剩下民主黨、工黨等,其餘重要黨派到了今天,已可列作進步民主派,就是筆者早前指人民力量、社民連進步角色逐漸模糊的原因。

現在所謂民主派,唯獨以「熱普城」為首的本土派不作此列(可包括青年新政),他們沒有道出2012年後實際政治光譜的變化,依然以溫和泛民和激進派二分,將2010年民主黨走軟弱保守的政治形象,轉移至今天所有民主派議員身上,在本土派的立場,他們一概認為「所有」民主派政黨,跟2010年跟中央協商投票的民主黨「沒有分別」,都應該同等憎惡,都應視作軟弱無力的抗爭陣營,民主派沒所謂「溫和與進步」之分,除了本土派屬於真正激進派以外,全皆列作「和理非溫和泛民」,斥責泛民阻礙香港進步。

本土派議員牽動極端輿論,年輕人激進被打壓,終獲社會同情

雨傘運動街頭抗爭潮退卻,在議會外,民主派再沒有政黨擔起動員群眾的角色,只維持議會內持續抗爭,而議會外動員力量多少,是直接影響選舉期間的政治形象和態度。一轉之下,2015年初梁振英挑動港獨思潮,令本土派成為政治焦點,由是極端輿論大盛,在一定族群仇恨的情緒氣氛之下,社會三番四次出現「衝擊水貨客」激烈行動,以及農曆新年「掟磚事件」,延續至新東立法會補選,梁天琦作為年輕世代與本土派代表獲得社會同情,以六萬餘票高票數落敗。至此,港獨實際行動雖然缺乏支持,但話題正式成為主流傳媒討論議題,變相造成今屆立法會選舉各區多張本土派名單,「借民氣」爭奪立法會議席。本土派積極參選的同時,也有政團不滿他們的政治原則和處事作風,組成「狙擊」名單,令今屆選舉形勢進一步撕裂。

立法會選舉提名前夕,戴耀廷借鑑台灣洪耀南先生預測選情的民調操作方式,調整引用在香港立法會選舉,這項「雷動計劃」重點在牽動更多中間選民參與「策略投票」,被視為香港選舉史的創舉,可惜市民認識不足,各黨派有所疑慮,並未泛起普遍關注。在傘兵和進步民主派選舉前協調失敗後,加上選管會打壓部分本土派參選人效應,近日港大民調反映候選人支持度,民主派陣營多張名單議席隨時不保,又成為爭議點。

民調是「雙刃劍」:港大民調並沒有造假,可質疑參考度但不應狠批

首先,某些名單未有讀出「第二位」資深候選人的確影響一定支持度,但在提名獲得參選資格以後,選民能從各種宣傳物品、橫額以及選舉論壇認識候選人,影響程度多少依然無法說清;此外,無法一廂情願認為當初投予資深議員的選票,必然會盡數反映在排第一位的候選人身上。反而,上一屆民調與最終得票的事例看,民調難以反映的,應該是「藉地區工作構成」的支持度,候選人有多少社區聯繫,掌握多少資訊,動員多少義工以各種方式親自拉票等等(另一方面,鍾廷耀簡單以少數抽樣「有讀出第二位」的數據比較,回應坊間質疑,也不能輕易取信於人)。

而且,港大民調的數據公開透明,連續五日每區累積多少數據均可查考,在各區未足一千名市民接受隨機訪問,甚至每階段每區訪問約二百人(每天數十人),誤差正負遠超3%實屬正常,當中未見有「造假」成分,馬嶽撰寫〈用民調配票,聰明嗎?〉一文分析民調,也指民調樣本太少、參考度不足,並非質疑民調方式出錯。是故,若以狠批的方式回應民調並不公允。此刻民調成為巨大爭議點,主因在民主派撕裂和策略投票「逐漸」受注目影響下,民調影響選情的機會愈大,危機感也劇增,才造成過分的心理反彈。說到底,未到選舉日最後一刻,民調、策略投票可以是把「雙刃劍」,甚麼時候對候選人有利仍屬未知之數,因心理因素過早強烈否定,非明智之舉。

選民應確切評估投票心態,以及了解參考民調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