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告訴我,把醫師納入勞基法,為什麼這麼難?

告訴我,把醫師納入勞基法,為什麼這麼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黨輪替後,新政府承諾於2019年9月1日,將醫師納入勞基法的保障範圍。包括其他在野黨、醫師團體及支持者紛紛對這樣的時程表示不滿,「為什麼不是現在、今年就將醫師納入勞基法?」

1984年3月4日深夜,美國紐澤西州一名女孩因類流感症狀急診入院,由兩名住院醫師負責照護。送入急診後,病患出現奇怪的抽慉動作,護理人員趕緊通知住院醫師處置。一位住院醫師前來開立鎮靜止痛藥物(meperidine)控制病患的症狀。

然而,情況並未好轉,病患持續躁動不安,護理人員進行通報。由於住院醫師忙於照顧其他40病患,在沒有親自評估的情況下,以電話指示護理人員將病患進行「身體約束」,並給予鎮定劑(haloperidol)。凌晨,護理人員發現病患體溫突然升高至42℃,雖迅速採取降溫措施,但病患心臟驟停,急救無效。

Libby Zion 之死促成《Libby Zion law》

事後調查發現,兩位住院醫師工作時數過長,在必須同時照顧40位病患的情況下,忽略了患者具有憂鬱症的病史,而其正在服用的抗憂鬱藥物Phenelzine會與meperidine交互作用,產生致命的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

一條生命的消失,誰扛得起責任?是兩名連續值班、同時必須照顧多名病患的住院醫師?是負責人員招募、班表制定的院方?是管控醫院經費、審查制度的政府?還是明知道問題存在、卻眼不見為淨的我們?

這名病患的死亡後來促使醫師工時體制的改革,1989年,紐約州通過了貝爾委員會的建議,州部門健康法規第405條規定,住院醫師每週工作不能超過80小時或連續24小時以上。2003年7月,該法規被引用於美國所有經認可的醫療培訓機構。這條法規以當年的病患Libby Zion命名,是為《Libby Zion law》。

把醫師納入勞基法,為什麼這麼難?

和美國相比,台灣醫師過勞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政黨輪替後,新政府承諾於2019年9月1日,將醫師納入勞基法的保障範圍。包括其他在野黨、醫師團體及支持者紛紛對這樣的時程表示不滿,「為什麼不是現在、今年就將醫師納入勞基法?」

14139230_10207161449823201_1253038097_o
Photo credit:Julia Chu
台北醫學大學所舉辦之《受僱醫師適用勞基法之挑戰與因應》專題討論會

醫師納入勞基法已是趨勢,然而在政府端出看的見的條文草案之前,大家只能憑空猜想屆時會是甚麼樣的情況。許多醫院針對醫師納入勞基法可能遭遇的挑戰,召開討論會(例如台北醫學大學所舉辦的《受僱醫師適用勞基法之挑戰與因應》專題討論會),邀請各個領域的專家分享意見。目前勞基法針對勞工的工時、工傷、退休金提撥等項目進行保障,較易讓人產生疑慮多半在於工時限制的討論。

目前社會普遍認同工時過長,使醫師出現過勞,除了讓醫師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脅,更可能影響其專業判斷,使病患的權益受損。然而醫師納入勞基法並非一蹴可幾,若是相關制度及配套措施沒有準備好,那只會衍生更多問題。透過公聽及討論會,醫院代表所提出來自資方角度的想像及疑慮,或許可讓政策制定者對於配套措施應解決的問題更有概念。

醫師納入勞基法後的想像

  • 勞動人口逐年下降,如何補足醫院人力空缺?

在少子化的影響下,台灣每年勞動人口有逐漸下降的趨勢。醫師納入勞基法後,個別醫師的工作時間縮短,若病患量不變,院方勢必得想辦法補起勞力的斷層。增加聘用國外醫學系畢業生、廣設後醫學系等想法皆曾被提出,聘用醫師助理(Physician Assitant, PA)亦可能是個選擇。然而是否能於增聘人員之際,同時顧及受聘人員的專業水平,則是必須考慮的重點。

  • 院方的人力成本增加,錢從哪裡來?

想要多聘一些人,醫院勢必得多付出些成本。曾有醫院代表表示,目前給予醫師的高薪多為考量到其工作強度及長時間的辛苦,未來醫師若納入勞基法工時下降,其薪資是否維持原樣就有討論的空間,可能將原有薪資部分調整為加班費。然而院方變相調薪以節省成本,勢必引起員工的反彈。

  • 緊急狀況發生時該怎麼辦?

在過去的八仙塵暴事件,短時間內大量燒燙傷病患湧入醫院。當時平均一個患者每次換藥,需要五名專業醫護人員的人力;幫兩名患者清創換藥,可能就要花掉一個早上的時間。未來若醫師納入勞基法,超時工作資方可能受罰,若不幸發生類似的緊急狀況,是否有配套措施或名列條文可以因應也該事先設想。

  • 不只增設人力,也應想辦法減少不必要的需求

未來醫師納入勞基法後,除了想辦法補齊人力缺口,如何減少不必要的就診及醫療行為也將是個課題。如何讓醫療分級、轉診制度不再只是口號,醫療行為的進行是否可能更有效率等,皆應納入一併討論。

讓醫師成為不被剝削的一群

「希望有一天,年輕人可以認為,將來當醫師可以成為不受剝削的一群。」參與多場醫師納入勞基法相關公聽會及會議討論的國民黨籍立委陳宜民,於其中一場會議結束前下了如此註解。

醫師納入勞基法是個趨勢,但一定要在相關配套皆擬定完整後,才可能成為一項醫病雙贏的德政。透過公聽會及專題討論會的參與,能藉由討論的過程,發現原本自己忽略、但卻亟需解決的問題。距離新政府所承諾的時間約剩3年,在這段時間內將可能遭遇的問題都討論過、並想出因應的對策,不只是醫師、醫院及執政者的責任,一般民眾能做的是持續關心議題,了解最新的進程,畢竟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一輩子都不會生病,都不需要看醫生。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曾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