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證實港現首宗寨卡病例 由外地傳入 食環署將加強控蚊

衞生署證實港現首宗寨卡病例 由外地傳入 食環署將加強控蚊
Photo Credit: Bobby Yip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衛生署昨日公佈,證實香港出現首宗由外地傳入的寨卡病毒感染個案。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昨日證實,一名38歲女子外遊後感染寨卡病毒,為本港首宗個案。

病人自8月20日起出現病徵,包括關節痛和紅眼,但未有發燒,並於8月23日到私家醫院求醫,無須入院。其後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化驗其血液和尿液樣本,昨日傍晚證實對寨卡病毒呈陽性反應。

外遊期間被蚊叮、發病

該名女子現時情況穩定,已入住醫院在無蚊環境下接受隔離治療。據調查顯示,她在8月6日至20日到訪加勒比海的聖巴泰勒米島,期間曾被咬叮咬,並於8月22日回港,同行人士未有出現病徵。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梁挺雄醫生在公佈個案的簡報會上表示,中心在接獲個案呈報和檢驗確診後,已根據「寨卡病毒感染準備及應變計劃」展開流行病學調查,並已立即通知食物環境衞生署。

梁醫生指該名女子住在將軍澳日出康城,並於中環國際金融中心(IFC)上班,而回港後曾到過市區及清水灣。他又表示署方會通報世界衞生組織,並與世衝及其他海外衛生當局保持聯繫。

須滅蚊預防爆發疫症

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李明偉則表示,署方會在該名女子到訪過的地方調查,並採取控蚊措施。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出現首宗寨卡病毒由外地傳入個案是警號,由於香港常見的白紋伊蚊或會傳播病毒,現時須先滅蚊阻止病毒在社區傳播。他又指病毒傳給蚊後,會潛伏4至6日才開始傳播,故這兩天最為關鍵。

何又指,與患者在同一地區——包括在日出康城及IFC——居住和工作的市民,接下來數星期須加強防蚊措施,以免被蚊叮咬。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福和亦表示,理論上寨卡病毒有傳播風險,而會否出現社區爆發,則要視乎該名女子所到的環境。

寨卡病毒是甚麼?

寨卡病毒疫症於2015年4月開始在巴西爆發,其後更傳至附近國家。由於有證據顯示這種病毒跟小頭症以及吉巴氏綜合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又譯作格林—巴利綜合症)有關,今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疫症成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今年4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宣佈確認寨卡病毒引致小頭症,以及其他嚴重的胎兒腦部缺陷。一般而言,只有2成的寨卡熱感染者會出現病徵,但其餘8成患者的病毒仍有可能感染胎兒,因此孕婦特別需要小心。

寨卡病毒主要靠埃及伊蚊傳播,但亦有證據顯示白紋伊蚊會傳播病毒,因此控制疫情的主要方法是滅蚊、減少蚊蟲滋生。除此以外,早前有零星患者可能透過性交感染病毒。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