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理:應禁女士穿布堅尼、國家陷入「文化之戰」 部分城鎮不服法院推翻禁令

法國總理:應禁女士穿布堅尼、國家陷入「文化之戰」 部分城鎮不服法院推翻禁令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法國最高行政法院裁定「布堅尼禁令」違反個人基本自由,部分城鎮不滿有關裁定,維持禁令,事件觸發法國及歐洲新一輪文化爭議。

布堅尼爭議的源頭

上月中(法國時間7月14日)法國南部城市尼斯(Nice)發生恐怖攻擊,最終造成86人死亡,事後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承認策劃攻擊,法國在兩年內受到大大小小的恐攻困擾,全國氣氛緊張。此後,康城、尼斯等30個東南部城鎮陸續頒布「禁令」,不准許人們在泳灘上穿著穆斯林女裝泳衣「布堅尼」(burkini),當局理由是相關泳衣會造成宗教挑釁,有違法國堅持「世俗化」的原則。數日前,法國網絡傳出一張照片,在尼斯和戛納沙灘上,有身穿穆斯林服飾的女子被警員指令脫去頭巾和上衣,並且登記身份,須事後繳付罰款;及後有報導指過程中旁邊有其他法國人叫囂要她立即回家去,並出言侮辱。該名女子表示只穿簡單服飾和頭巾,並非穿著布堅尼卻依然被罰,事後觸發極大爭議。

富商不滿禁令,主動替受罰女士繳付罰款

由頒布禁令至今,已有三名女士須繳付罰款,引來一位阿爾及利亞裔的法國富商聶卡(Rachid Nekkaz)不滿,他早在三年前成立三千多萬台幣的「捍衛自由基金」,最近他主動替幾位穿布堅尼女士繳付近二十萬歐元(約720萬元台幣)的罰款。聶卡認為那些衣著並沒有危害其他人的自由,也不會威脅國家安全,只看見法國政府並不尊重別人的基本權利。

法國法院裁定暫緩禁令

隨著布堅尼泳衣事件備受關注,法國人權聯盟(Human Right League)早前入稟法院要求撤回禁令,昨日(8月26日)法國最高行政法院裁定暫緩「盧貝新城」(Villeneuve-Loubet)執行有關禁令,判詞指禁令 「嚴重且明顯不合法,違反個人基本自由」("seriously and clearly illegally breached fundamental freedoms"),上述裁定成為推翻禁令先例,並適用於法國其他地方,不過目前至少三個城鎮首長明言不會依從裁定,維持禁令。法國盧貝新城鎮長呂卡回應媒體指稱,法院裁定無助平息紛爭,只讓法國「進一步伊斯蘭化」,表示在國會復會後會有反對行動。

有沒有侵犯人權?全球爭議不絕

法國總理瓦爾斯(Manuel Valls)則認為有需要執行禁令,不涉及侵犯個人自由的問題,他視事件為一場「文化戰爭」,認為布堅尼泳衣是穆斯林文化奴化女性的標記,不但倒退也是極端伊斯蘭主義象徵,仍然支持地方政府頒布禁令。法國內閣對此出現分歧,而教育部長「納賈特.瓦洛.貝勒卡西姆」(Najat Vallaud-Belkacem)反對禁令,指雖然作為女性主義者不同意穿著布堅尼,但禁令的做法並不適當,不同意女性泳衣衣著要跟恐怖主義組織互相聯繫。

布堅尼設計師Aheda Zanetti是澳洲人,她重申泳衣原意是幫助穆斯林女士融入社會,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指:「我為它命名時不是想把它變成沙灘上的罩袍(Burqa),對我來說,這是兩種文化的結合,我們是澳洲人,不過也選擇成為穆斯林。《可蘭經》裡是沒有罩袍這個字的,沒有任何象徵意義。我們的宗教沒有要求我們蓋著自己的臉,那只是我們--穿著者的選擇。我在字典上找尋這個字,它是指一種蓋過全身的衣服,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他們有比基尼(bikini),所以我把兩者結合。」

現在,布堅尼禁令除了觸發法國全國爭議,還引起歐洲各國高度關注,出現示威和引來作家批評禁令。可見,恐攻所帶來不只有短暫的國家安全問題,伊斯蘭教與世俗化的文化爭論,相信會長時間持續下去。

延伸閱讀:

The burkini ban ruling is a start, but France has more issues to deal with(the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