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城市精神?香港旅遊觀察小記

什麼是城市精神?香港旅遊觀察小記
Photo Credit: Mr Thinktank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精神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的獨特性,而不是國家,當傳統且有歷史記憶或人情味的日常生活空間、生活自由被國家權力日漸蠶食,城市居民對外來者越加無法有同理心和包容心,只會讓城市精神萎靡不振,失去它原來獨特的精神與氣質。

文:古燕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畢業生,現任職馬來西亞獨立中學,教授公民教育。)

媒體經常報導港人和中國內地旅客爆發衝突的新聞,曾到訪香港的一些朋友也提到,香港人對遊客的態度並不友善,路人或商販對旅客的詢問顯得不耐煩或語氣不好。最讓我印象深刻是朋友在香港問路時,對方回他一句:「有路你就行」,讓他大為光火。

Daniel A. Bell與Anver De-Shalit在《城市的精神》把城市的氣質或精神(Ethos)定義為「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普遍承認的一套價值觀和視覺」。趁著假期到了香港旅遊,在短暫幾天的生活裡,在身為旅人的我眼裡,香港具備了什麼樣的城市精神呢?我嘗試走在街道上,仔細觀察周遭環境,慢慢探索這個摩天大樓城市的個性。

初到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第一印象是,走在九龍油尖旺區異常繁忙的街道,無論大街小巷都是擁擠的人群。只見大巴、小巴、計程車、客貨車在狹小的車道川流不息,而主要街道附近並無遮蔭樹木,只種植一些景觀用途的小型灌木,在烈日下顯得有些悲慘。根據觀察,香港卻不是如想像般佔用能源或充滿空氣污染的城市。

周遭不會烏煙瘴氣

雖然市中心車多人多,但路上交通工具幾乎沒有噴出黑煙,周遭環境不會「烏煙瘴氣」。經了解,發現這與香港特區政府的車輛廢氣減排措施有關。香港政府在1999年推出多項措施,包括資助計程車和小巴車主將交通工具更換為石油氣車輛、加強管制黑煙車輛、減低新登記的環保車輛首次登記稅等。

同時,香港的公共交通很發達,人們搭乘地鐵、巴士、電車、渡輪就能到達目的地,港人甚至習慣以步行方式移動,減低使用私人交通工具的資源浪費。這兩項交通政策與港人的生活習慣,使香港具有綠色環保的特質。

事實上,世界銀行在2011年的調查報告指出,香港是能源利用效率較高的城市。其中,孟買、香港和紐約都是高密度型的城市,城市中的住宅房屋、商業建築、零售和休閒場所相距不遠,有利人們用步行或騎車的方式就能到達目的地。

hong kong_香港
Photo Credit: Ming-yen Hsu CC BY-ND 2.0

人們選擇公共交通

另外,這些城市也有覆蓋範圍廣大的公共交通網路,人們更傾向選擇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自行開車。該報告認為孟買的情況與城市貧窮及過度擁擠有關,但紐約或香港的情況是符合能源利用效率及高水平的生活標準。

許多人對香港的其中一個深刻印象就是「地少人多」,而我最感興趣的是香港民眾如何在高密度的空間生活?走在香港或太平山社區,察覺到港人生活在功能集中的社區,住宅附近設有學校、商店、醫院、購物中心和休閒場所。

香港公共空間如維多利亞公園、社區籃球場或公園使用率頗高,經常能見到老人下棋、打太極、青少年踢足球、打籃球等。另一例子是香港中央圖書館作為公共空間的開放性,該館開放讓香港居民或非居民入館。

圖書館的功能設計周全,考慮不同使用者──包括家長和孩子、青少年及成人的需求。例如顧及父母的需求,圖書館設有育嬰間、兒童活動室和玩具圖書館,讓家長和小孩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

保留街區上的小店鋪

Jane Jacobs在其著作《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中提出「Street Eye」概念,她主張保留小尺度的街區(Block)和街道上各種小店舖,以增加人們在街道生活中互相見面的機會,進而提高街道的安全感。她認為,當居民對社區有強烈認同感,維持正常交往的鄰里關係,將提高社區的安全性。

Jacobs的論調是希望重建城市中「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城市不再是以資本(自利)為中心的空間,而是有活力、溫暖和有情的生活場域。香港的公共空間看似活力十足,然而現時香港城市規劃對公共空間的設計,越來越趨向鼓勵民眾消費的模式,逐漸蠶食香港傳統社區的街道和公共空間活力。

第一是街道設計越來越消費取向,例如旺角行人專用區道路兩旁都是開設大型連鎖商店,販賣名牌服飾、包包、鞋子、藥妝​​、運動用品,還有道地茶餐廳、點心店和海味店等。隨著開放中國旅客自助行,隨處可見金店和藥店充斥大街小巷,這些物品卻不符合香港人真正的日常需求。

居民或旅客好像有五花八門的物品可供挑選,但實際可選擇物品的品牌並不多,且沒有議價的機會。小商家後來轉戰「上樓」,企圖在狹窄的商業空間中生存下來,挽救正逐漸失去多樣化風貌的香港街道(即使是商業街道)。

當今大馬_香港_古燕秋
Photo Credit: 古燕秋

商場的「都會站」住戶

其次是地鐵公司與房地產商人的私人屋苑合作計劃。我在調景嶺地鐵站上的商場,看見許多穿著校服的中小學生在商場內走動,後來才知道是住在商場內都會站(Metro Town)私人屋苑的住戶。該屋苑在商場內設有保安人員和(透明)圍牆,住戶必須有識別證才能刷卡進入及等候電梯。

這是目前香港社區發展的主流模式,港鐵和地產商合作在車站及周邊地區興建私人屋苑、商業大樓,滿足港人的住屋和寫字樓(按:商辦大樓)需求。

上述私人屋苑似乎滿足住戶日常衣食住行的需求,事實上是扼殺城市的多元文化。這些商場租金昂貴,因此在商場的店家和食肆都是大型連鎖商店,以致居民即使有錢消費也選擇不多。與此同時,生活在商場摩天大樓裡的居民,享用的是住所管理層提供的公共設備,如游泳池、健身房;購買的則是商場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