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緬甸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問題──以果敢族為例(中)

緬甸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問題──以果敢族為例(中)
2009年衝突中逃至中國南傘的果敢難民。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與中國漢民族為同一民族共同體的果敢族,在其內心深處無法忘卻對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中國記憶,以至於「大多數果敢人內心的祖國仍然是中國」。

*本文為系列文章,上篇請見此

文:王曉飛

楊茂良主政果敢後,為了穩固在果敢的統治地位,大肆裁撤異己,培植親信。在原912師及部分893師的基礎上,楊茂良分別建立了124及128兩個師。被楊茂良視為親信的魏超仁出任擁有實權的果敢同盟軍總參謀長,王國貞為124師師長。而非親信的李林明,在擔任128師的師長後不久,楊茂良以整編部隊為由,解除了他的師長職務,128師的師長職務由李德華接任。

李德華乃佤邦鮑有祥的得力心腹,也非楊茂良的親信。他接任128師師長後好景不長,楊茂良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將李調任為沒有實際兵權的果敢同盟軍副司令,而提拔他的親侄子,即果敢同盟軍副司令楊茂安的小兒子楊克勳,由營長直接升任128師的師長。由於李林明在128師有很大的影響力,楊茂良害怕其拉起在128師中的親信謀反,就委任李林明為果敢駐臘戍辦事處主任,把李林明趕出果敢,以此隔斷李林明與128師的聯繫。用同樣的辦法,楊茂良又把被免去職務、賦閒在家的原勐固縣縣長孟沙拉委派到密支那,做果敢駐密支那辦事處主任。

在「倒彭」中,為楊茂良立下戰功的李德華、李林明,以及孟沙拉三個人,卻落得「飛鳥盡,良弓藏」的下場,這令他們極為不滿,遂密謀共同起兵「反楊」,使這三個人走到了一起。

1995年8月1日,李林明利用128師與124師調防時機,秘密拉出掩藏在128師裡的三個親信營,首先迅速扣押了在勐固負責協調128師與124師調防事宜的果敢同盟軍總參謀長魏超仁,以及128師師長楊克勳、副師長魏三、勐固縣縣長李朝華等在內的勐固軍政要員;隨後李林明又以武力迫使楊克勳的警衛營繳械。與此同時,孟沙拉在刺竹林(地名)一帶,成功策反了原屬128師的兩個加強營倒戈,加入「反楊」陣營。

兵變成功後,李德華、李林明及孟沙拉宣布成立「勐固民族保安軍軍政委員會」政府,把參與兵變的部隊稱為勐固民族保安軍,並以該政府名義,發布了《公告》、《和平宣言——施政綱領》、《告戰士同胞書》三項文件,隨後釋放在兵變中被扣押的魏超仁、楊克勳等人。

不甘丟失勐固控制權的楊茂良,成立了以楊克勳為總指揮的奪取勐固指揮部,調集2,000餘人的兵力。為了確保勝算,楊茂良親自到仰光與政府領導商談,謀求支持。另外還向鮑有祥、克欽獨立軍、坤沙二旅吞臘等部積極做工作(註八)。」

在楊茂良優勢兵力的進攻下,勐固民族保安軍節節敗退,最後不得不放棄勐固。退出勐固的勐固民族保安軍殘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李德華、李林明帶領投奔鮑有祥的佤邦;另一部分則在孟沙拉的帶領下,退到與中國接壤的澡塘河一帶。楊茂良雖然憑藉武力優勢重新奪回了勐固,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參加戰鬥的2,000餘人死傷過半,128師師長楊克勳遭槍擊而亡。此外,由於佤邦收留了「二李」殘部,促使原本貌合神離的楊茂良與鮑有祥的「盟友」關係破裂。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被楊茂良逐出果敢的彭家聲,一直在暗中伺機捲土重來。1995年11月中旬,楊茂良組織兵力進攻在澡塘河的孟沙拉,造成果敢的兵力空虛。彭家聲及時聯絡其女婿林明賢所領導的果敢東部同盟軍,並夥同佤邦軍的兩個營,乘機佔領果敢。走投無路的楊茂良,在軍人政府同意給予其一塊「養老」之地後,把果敢的統治權交給了軍人政府。

經過一番權利與利益的協商,1995年12月20日,新軍人政府、彭家聲以及果敢地方代表在果敢聯合成立果敢臨時政府(註九)。後彭家聲又與新軍人政府談判,新軍人政府恢復果敢作為撣邦第一特區的地位及果敢同盟軍的番號,彭家聲重新出任果敢特區政府主席,果敢同盟軍司令由彭家聲的弟弟彭家富擔任。

MYANMAR ETHNIC GROUP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果敢軍人,攝於2009年9月。

三、「大緬族主義」是果敢族融入緬甸社會的制約性因素

在緬甸,較緬甸其他民族,緬族具有先進的文化、發達的經濟,以及政治的高參與度。就一般而言,作為主體民族,緬族對其他少數民族總是懷著一種無可比擬的優越感(註十)。緬族在國家中的優勢地位,助長了「大緬族主義」的盛行。

1948年1月,緬甸脫離英國的殖民而獨立,成立了緬甸聯邦,吳努任政府總理。在民族問題上,吳努鍾情於「大緬族主義」,篤信在「緬族化 」下的國家統一。為此,吳努否認緬甸民族間的差異性,「緬甸居民包括撣、克倫、克欽、欽、克耶、孟、阿拉干各族,從搖籃到墳墓,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我們是一間房子裡的親人(註11)。」反對少數民族建立民族邦,「解決少數民族問題在於聯繫各民族的紐帶,而不是瓦解聯邦,建立各自的邦(註12)。」此外,為了從精神上推動「緬族化」國家的建立,在吳努的唆使下,1961年8月,緬甸政府宣布把佛教定為國教,希望藉助宗教的力量,使緬甸人民團結起來(註13)。

緬族人是奈溫政權的統治基礎,出於鞏固統治政權的需要,在「大緬族主義」上,奈溫比吳努更為激進。奈溫禁止少數民族參加緬甸政府軍,緬甸政府軍從士兵到將軍,清一色全由緬族人組成;貶低少數民族,把少數民族與反政府武裝等同起來,緬甸有多少個少數民族,就有多少支反政府武裝(註14)。

在奈溫的統治下,緬族人的語言即緬語,被規定為緬甸的國語,包括民族邦在內的全國各類公辦學校,只允許緬語教學,禁止教授少數民族語言。奈溫試圖以透過少數民族語言的「緬語化」,來促使其「緬族化」,「隨著我們努力成為單一的共同體──緬甸人民,我們之間作為撣人、克倫人、克耶人、克欽人、欽人和緬人的差別正在消失(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