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緬甸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問題──以果敢族為例(中)

緬甸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問題──以果敢族為例(中)
2009年衝突中逃至中國南傘的果敢難民。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與中國漢民族為同一民族共同體的果敢族,在其內心深處無法忘卻對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中國記憶,以至於「大多數果敢人內心的祖國仍然是中國」。

果敢族與中國漢族的淵源關係,使果敢族在緬甸成為「另類」民族,果敢族人沒有正式的緬甸國民身份待遇,所持的是緬甸政府頒發的特殊身份證。在軍人政府統治期間,規定果敢族人的身份證由當地移民局負責辦理,只能在果敢地區有效,持此類身份證者不為緬甸國民,不可進入緬甸內地。在國際法上,果敢族作為緬甸所屬民族之一,具有緬甸的法律身份,但卻一直享受不到緬甸正式的國民待遇。

果敢族與中國漢族因屬於同一民族所存在的血緣關係,以及長期往來所形成的文化關係,乃至歷史關係,使果敢族人雖不具有中國法律身份,卻有中國的血緣、文化及歷史身份。把身份作為有意圖行為體的屬性,它可以產生動機和行為特徵。這意味著「身份」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主體或單位層次的特徵,根植於行為體的自我領悟(註31)。群體成員的身份影響一個人的觀點和行為,社會的相互作用則影響這一成員的自我意識(註32)。為此,與中國漢民族為同一民族共同體的果敢族,在其內心深處無法忘卻對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中國記憶,以至於「大多數果敢人內心的祖國仍然是中國」(註33)。

註釋

八、梁晉雲:〈緬甸果敢的歷史與現狀〉,《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二期,第93頁。

九、趙世龍、戈叔亞:《解讀金三角:中國記者跨國採訪手記》,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頁。

十、Nehginpao Kipgen. The Rise of Political Conflicts in Modern Burma(1947-2004) [EB/OL].

11、12、賀聖達:《緬甸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52、453頁。

13、劉稚:〈緬甸民族問題的由來與發展〉,《世界民族》,1997年第2期,第18頁。

14、韋紅:〈對奈溫統治時期緬甸民族政策的反思〉,《東南亞縱橫》,2002年第五期,第44頁。

15、17、【蘇】瓦西里耶夫:《緬甸的民族問題》陳鵬譯,《民族譯叢》,1991年第四期,第12、14頁。

16、劉稚:〈雲南周邊國家民族問題研究〉[A],《雲南跨境民族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頁。

18、劉稚:〈緬甸民族問題的由來與發展〉,《世界民族》,1997年第二期,第19頁。

19、【緬】連H・」沙空:〈緬甸民族武裝衝突的動力根源〉喬實譯,《國際資料資訊》,2012年第四期,第18頁。

20、《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李晨陽、古龍駒譯,緬甸宣傳部印刷與書籍發行公司2008年版,《南洋資料譯叢》,2009年第四期,第55頁。

21、羅聖榮、汪愛平:〈緬甸果敢衝突及其影響〉,《現代國際關係》,2009年第12期,第23頁。

22、賀聖達:《當代緬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2頁。

23、賀金瑞、燕繼榮:〈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三期,第七頁。

24、29、陳茂榮:〈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學術界》,2011年第四期,第58頁。

25、【法】阿爾弗雷德格羅賽:《身份認同的困境》王鯤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三頁。

26、谷禾、譚慶莉:〈近代中國西南國界線變遷與跨界民族身份認同的形成〉,《貴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一期,第29頁。

27、張君宏:《簡析緬甸華人族群──果敢族的形成、發展及現狀》,《東南亞之窗》,2008年第二期,第52頁。

28、王士錄:〈緬甸的「果敢族」:族稱、來歷、狀況及跨國互動〉,《世界民族》,2005年第五期,第75頁。

30、尹鴻偉:〈走進「北金三角」重鎮──果敢〉,《南風窗》,2001年第八期,第73頁。

31、【美】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秦亞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頁。

32、黎岳庭、劉力主編:《社會認知:瞭解自己和他人》,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五頁。

本文獲The Glocal授權刊登,原文請見:緬甸少數民族對緬甸的國家認同問題——以果敢族為例(中)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