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示威反戰浪潮,馬來西亞沒有缺席:那年我因「反越戰」換來六年牢獄生涯

全球示威反戰浪潮,馬來西亞沒有缺席:那年我因「反越戰」換來六年牢獄生涯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總統——約翰遜於1965年下令派遣美國作戰部隊至越南,直接參與越戰,引起世界各地掀起了大規模反越戰示威遊行浪潮。1966年,馬來西亞人民捲入全球性的反越戰示威遊行浪潮中,結果也付出了血的代價。

作者按:這是我於越戰結束25周年時所寫的一篇回顧文章。文章內容是我的親身經歷。在六十年代,我被卷入反越戰潮流,積極參與和組織反越戰活動,結果換來六年的牢獄生涯。因此,我在丁加奴海邊見到投奔怒海的越南華人時,聽他們講述他們的苦難,感觸特別強烈。

越戰6
Photo Credit:西方雜誌
1975年4月30日,越共坦克攻進西貢總統府,越南全面赤化。
越戰4
Photo Credit:西方雜誌
新政權和新政策導致百萬人投奔怒海的人間大悲劇。多少無辜的越南華人葬身南中國海。
Batam_048
Photo Credit:鄭昭賢
遺留在印尼加蘭島上的船民木船。早年越南船民用這種木船逃亡,飄洋過海,在航行途中遇上海盜和驚濤駭浪。

美國總統——約翰遜(Lyndon Baines Johnson,又譯為詹森)於1965年下令派遣美國作戰部隊至越南,直接參與越戰,同時美國戰機開始大規模全面轟炸北越,這引起全世界各地掀起了大規模反越戰示威遊行浪潮。

美國全國性的百萬人反越戰示威,令美國總統受到極大的壓力。美國全國幾百間大學的學生為反越戰,而展開示威,演成暴動。美國國民衛隊為鎮壓學生的示威,在肯特大學(Kent)向示威學生開槍,打死了4名大學生。美國學生為反越戰,付出了血的代價。

越戰11
Photo Credit:西方雜誌
1970年5月4日,美國肯特大學(Kent)學生反越戰示威,付出了血的代價。4名大學生遭國民衛隊開槍擊斃。

馬來西亞人民也在1966年卷入全球性的反越戰示威遊行浪潮中,結果也付出了血的代價。在1966年10月30日的反約翰遜總統訪問我國的示威遊行中,一名示威者中槍,倒斃吉隆坡街頭。

三八示威攻擊美銀行

馬來西亞人民的第一場反越戰示威遊行是發生在1966年3月8 日,地點是在吉隆坡的安邦路美國友邦保險公司大廈前。

當時,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班迪奉約翰遜總統的命令,前來訪問馬來西亞,爭取東南亞國家支持美國介入越戰,防止南越赤化,防止共產黨勢力蔓延東南亞。

馬來西亞的左派人士當時是基於支持弱小國家抵抗超級大國的強權,小國人民有權利自己決定自己之命運的立場,而大力反對美國派大軍介入越戰。當然,另一個因素是當時左派人士對越共的政策存有幻想。早在班迪訪馬之前數個月,左派人士已在推行「抗美援越」運動。他們舉行講座會、展覽會等,宣傳反越戰,譴責美軍在越南的暴行,高唱越共的「解放南方」歌曲。

1966年3月8日早上,在未獲警方發出準證之下,參加反越戰示威者分散地前往吉隆坡安邦路的安邦巴士車總站,悄悄地混在等待巴士的人群中。這個吉隆坡城市中心的巴士車站後來被拆除,改建為土著銀行總部大廈。

示威行動的時間一到,當時人民黨沙登區州議員曾國幹吹響哨子,示威群眾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示威布條和旗幟,高喊反美,反越戰的口號,列隊浩浩蕩蕩地沿安邦路遊行,吸引了大批路人觀看。

示威遊行的目標是坐落於安邦路的美國友邦保險大廈(AIA ),這座大廈在當時是吉隆坡的最高建築物,也是美國政府在吉隆坡的象征,美大使館的辦事處就設在大廈內。示威隊伍抵達萬國友邦保險大廈前,不停地對著大廈高喊「美國停止屠殺」、「停止越戰」和「班迪滾回去」等反美口號。

示威群眾的情緒越來越激昂。突然,一名示威者沒有按照和平示威的指示,將停放於大廈旁的一輛腳踏車高高舉起,沖向大廈底層的美國萬國寶通銀行,出盡全力將整輛腳車擲向銀行的玻璃廚窗。銀行的玻璃廚窗被砸得粉碎。其他示威者見狀,也拾起路上的石塊,拋擲這家美國大銀行。

此時,警方已接獲消息,鎮暴車鳴著刺耳的警笛,風馳電掣地趕到現場,鎮暴隊一下車便發射催淚彈。一時街道上彌漫著熱辣辣的瓦斯。示威者四散逃避,警方人員在後窮追抓人,數名示威者當場被捕。

後來,兩名被捕的示威者被控上法庭,在非法集會罪名下,被判入獄。他們在半山芭監獄坐牢一段時間後,當局又援引內部安全法令,送他們入華都牙也扣留營,扣留多年。

雖然我沒有當場被捕,但幾個月後,當我們在籌備另一場更大規模的反美示威時,政治部人員半夜三更到我的住處拘捕我。在問話時,政治部人員向我出示他們拍到的照片,顯示我、 曾國幹和另一位朋友黎學偉在AIA大廈前,帶領示威群高喊口號。結果,我們三人先後在內安法令下被送往華都牙也扣留營。

反美總統訪馬示威

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班迪訪馬引起反美示威後,緊接著美國總統約翰遜準備親身出馬,於1966年10月30日訪問馬來西亞,以親身了解馬來西亞如何在緊急狀態時期成功地控制馬共遊擊隊勢力的蔓延。

於是一場反約翰遜訪馬的風暴在醞釀中。當局知悉後,決定先下手為強,1966年10月25日深夜,政府展開大逮捕行動,扣留近百名涉嫌策劃反約翰遜大遊行的人士。其中一部份被捕人士過後在內安法令下,被送入華都牙也或麻坡政治拘留營。

然而,逮捕行動不能嚇倒反美援越的高昂情緒。10月30日在吉隆坡市中心還是爆發反美示威遊行,同時還演成血案。

示威者當天從吉隆坡市中心的蘇丹街和火治街出發,朝向當時的馬結街前進。當時的美國林肯文化中心和美國新聞處就設在馬結街的一座大廈。

示威者一路遊行,一路高喊「約翰遜滾回去」等反美口號,同時他們將路旁的數輛電單車和腳車推倒在路中央,將垃圾桶搬到街上,阻撓警方的行動。街道旁懸掛的美國星條旗遭示威者撕毀。

不幸地,示威隊伍經過美國林肯文化中心前面時,傳出一陣槍聲,造成示威者血染街頭。

一名示威者應聲倒地,躺在靠近交通燈處的街頭血泊中,數名示威者受傷。死者頭部中彈,後來被證實為勞工黨安邦支部黨員王忠。死時僅21歲。

警方公布,在這場示威中,有一人喪生,7人受傷,50人被捕。示威群眾也企圖放火焚燒歡迎約翰遜總統的牌樓。過後,當局針對這宗血案設立調查庭,調查結果是,警衛人員發射的子彈擊中墻壁,子彈反彈,擊中了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