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一條拒絕使用「奴隸可可豆」的孤獨之路—荷蘭東尼先生的「寂寞巧克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沒有使用奴隸的」這個標籤,現在你知道了,於是你可以做出選擇。以愛之名,或許可以讓東尼先生不用再這麼寂寞。
文:梅格
說到巧克力,你會聯想到什麼?奢侈的?甜膩的?情人節主打?旅遊伴手禮?也許你會想起一些特定品牌,或者又立刻閃過什麼知名店家,但基本上所有巧克力的行銷,就如同鑽飾,都可以用「愛」來總括。巧克力儼然承接所有那些關於愛的論述,以愛之名我們購買巧克力,寵愛自己、情人、家人、朋友。但就一如電影《血鑽石》裡頭那樣怵目驚心的荒謬真實,巧克力一直到商品製成之前的那段血淚,你知道嗎?如果知道,你會在乎嗎?
又要談吃,你可能會想,這年頭吃東西還真麻煩,得注意的事情太多了,要環保、無毒、對農夫友善。吃下口的東西對身體何其重要,但我們經常在比價上卡關,容易被口腹之慾征服,尤其不能對荷包妥協。
在台灣,即使這些食品議題太過頻繁地浮出檯面,重吃又溫和的消費者如我們,其實很少大規模地、成功進行什麼罷吃罷買的活動,我們頂多擺擺手,非常無奈地說:「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啊。」
所以如果告訴你,此時此刻,仍有近200萬的西非兒童,在形同奴隸的環境之下,種植生產世界上三分之二製成巧克力的可可豆,你會因此注意巧克力的生產來源、更換品牌,或找尋更好的選擇嗎?那如果再告訴你,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巧克力品牌,都使用了這種奴隸可可豆,你願意為此創立一個巧克力品牌,積極主動地改變這個局面嗎?
荷蘭就有一位這樣瘋狂的先生。
東尼巧克力的誕生
2003年,一位名叫Teun van de Keuken的荷蘭記者受電視節目所託,採訪巧克力產業。經過整整一年的調查,發現象牙海岸有至少20%的可可豆農受到程度不等的奴隸對待,幾乎所有可可農園的工作環境都極度惡劣,很多孩童是被人口販賣而被迫在可可農田工作,也有很多成人是被強迫以工抵債。工作環境慘烈不提,有時了無薪水也罷。
年紀輕到五歲的孩子就得施灑農藥、操作機具,甚至被鞭打、挨餓、監禁,虐死的傳聞也所在多有,到底有多少人在這樣的環境工作,誰也說不準。但2013年的資料顯示,起碼有近五百萬的奴隸在西非的可可農園工作,其中包含三萬左右人口販賣的兒童(註1)。
其實奴隸、童工這樣的狀況在業界並非新聞,幾家國際大廠好比雀巢、Mars、M&M、Hershey’s,甚至在2001年共同簽署可可協議(Harkin-Engel protocol),同意盡最大努力,在10年內將這樣恐怖童工的生產環境徹底消滅。
然而,當Teun在調查的時候,他發現幾年過去了,業界卻其實什麼事情都沒做。西非是可可豆的最大來源,市面上幾乎所有的巧克力都沾染了奴隸的血,卻沒有人為此做點什麼。他主動寫信給美國相當具有引響力的名嘴歐普拉(Oprah Winfrey),聯繫當時正協同要推出電影《查理的巧克力工廠》的雀巢公司,但都沒有人願意談論這件事。
他最終決定向警察自首,以巧克力罪犯的罪名自請入獄。在荷蘭,法律明訂購買贓物,好比偷竊的腳踏車是犯罪。他認為,購買明知生產過程不合法的巧克力(奴隸制度在荷蘭也明訂為違法)當然也是犯罪,這案子後來沒有成,因為是自訴罪,需要受害者直接出面。但自請入刑的瘋狂舉動,獲得廣泛迴響,當時荷蘭社會一陣騷動。
消費者第一次聽聞奴隸巧克力的消息頗感驚駭,想要改買無奴隸巧克力,然而卻沒有品牌可以或願意拍胸脯保證,自家生產的巧克力源自沒有使用奴隸的可可豆。這聽起來明明很簡單的事情,做起來卻很複雜,主要當然牽扯到金錢利益和貧窮環境,部分則是可可豆的生產鏈。
可可豆採收之後,送到港口負責分裝的加工廠是不分來源的,公平貿易的可可豆,最後都會和血汗可可豆混在一起。即使選擇公平貿易的源頭,加工處理之後也實在難以保證內容的純粹。Teun和當時節目的製作公司老闆Maurice Dekkers,最終決定跳出來,自己營造百分百絕對公平沒有血汗的巧克力,Teun的英文是Tony(東尼),再用lonely代表這條爭取公平貿易的孤單之路,終於成就Tony’s Chocolonely(東尼的寂寞巧克力)這個牌子。
寂寞巧克力推出,因奴隸童工的話題在媒體發酵,沒有消費者想要成為童工和貧民被剝削的推手,市場終於出現替代品,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但旋風是一時的,奴隸問題並沒有因此停歇,他們最終決定不採取一般習慣的基金會、非營利模式公益販賣,也不寄望大型企業終於認清自己的社會責任而更改他們的物料來源,他們相信商業問題可以、也應該商業解決。
為了和奴隸問題的核心正面對決,他們在2006年,成立了一間真正的巧克力公司,致力於販賣百分百無奴隸巧克力,是荷蘭早年第一批出現的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追求的是社會價值,但同時又希望獲利養活自己,而不需要透過捐款或是政府補助,利潤也能支持企業持續擴張,不斷推廣社會議題。這樣的特點使得Teun決定退出公司運作,他選擇繼續當記者僅兼任顧問,希望維持自己對議題的關注和獨立批判性;Maurice後來則陸續找來幾位熟悉營銷和財務管理的夥伴,更後來又邀請具有海尼根和Innocent Smoothies品牌經驗的行銷人Henk Jan Beltman入主。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