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瑞士FIFO藝術節見聞錄(五):祈禱、薩克松、謝幕

瑞士FIFO藝術節見聞錄(五):祈禱、薩克松、謝幕
Photo Credit:蔡孟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是我們最後一次在瑞士見面了,即便網路的無遠弗屆能讓我們在跨越六個時區的彼方聯絡情誼,今日的時光仍讓人不禁感嘆和不捨。

轉眼間,為期一周的FIFO即將邁入尾聲,今日(8/7)我們來到薩克松,瑞士巡迴演出的最後一站。

薩克松(Saxon)離馬蒂尼市約四十分鐘車程,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小鎮。在開始今天的演出前,所有團隊集結在薩克松賭場前的花園廣場,等待大會安排的祈禱行程,作為閉幕式的序曲,也紀念這短短一周的情誼和緣分。

興建於1847年的薩克松賭場(Casino de Saxon)曾是一座燈火連夜、賓客雲集的名流勝地,隨著鐵路的興建造就了小鎮數十年的繁華勝景,在因聯邦法律禁令而被迫關閉的十數年後,1994年賭場重新整建成為文化場域和表演中心,華麗繁複的建築今日仍能看出當年的榮景,但也有股遲暮的優雅和自適。FIFO在薩克松賭場前的寬闊庭園搭起一個簡單的舞台,作為祈禱儀式和下午演出的場地。薩克松的氣溫較馬爾地尼炎熱許多,但在參差的樹影之下,我們並不覺陽光炙人。

十個受邀團隊坐在林茵蓊綠的公園中,各國派出身著傳統服飾的一男一女為代表上台,以母語簡短的表達對藝術節的感想與感謝,即便我們聽不懂他們的謝詞,一周下來我們早已習慣不再依賴語言,而是閱讀傾聽四周的氛圍。神父帶領所有與會成員一同禱告,在和諧的氣氛中紀念彼此的情誼,雖然同行的夥伴們信奉天主教的人不多,我們仍虔誠的祝福每一個萍水相逢的朋友。

閉幕3
Photo Credit:蔡孟凱
儘管我非教友,仍不免低頭祈禱,感激旅程一路來的緣份。

祈禱儀式結束後,我們並沒有太多餘裕時間,旋即開始準備在薩克松的遊行和演出。這是整個藝術節的最後一次遊行,除了受邀團隊以外還加入若干本地隊伍,學校附設的行進樂隊、社區同好社團、甚至還有成員年齡約12歲以下的學生舞團。這些本地團隊的加入下,受邀團隊們似乎也被激起了鬥志和興致,原本室內演出用的樂器和道具也全番上陣,讓愈番盛大的遊行隊伍變得更加熱鬧。

少了樹蔭的遮蔽,路線兩旁又多是寬闊的農場和矮果園,一邊行進一邊表演的我們瞬時汗如雨下,兩側的觀眾仍然十分熱情,我們還在觀眾群中見到之前在馬蒂尼尼的工作坊中認識的學員們,他們今日特地來到薩克松看我們表演,我們用短短的幾十秒時間交換彼此的眼神,將這份短暫的情誼銘刻在瞳孔之中。遊行要結束時,隊伍後頭突然出現一聲宏亮的「讚」,我們的視線不由得朝聲音的來處投去,雖然沒有捕捉到話語的主人,然而再一次巧遇異國的同鄉,仍讓我們驚喜不已。

遊行隊伍最後繞回薩克松賭場的花園廣場,此時廣場已擠滿販賣各式小吃及冷飲的攤販和熱情的群眾,我們便在歡快熱鬧的嘉年華氣氛下,完成FIFO的最後一場戶外演出。

薩克松的演出結束後,我們迅速收拾行囊,趕回馬蒂尼參加閉幕演出。由於FIFO的演出規劃是多點進行,當我們在薩克松演出的同時,閉幕聯演也同時進行,因此我們一結束薩克松的表演變連忙搭上返回馬蒂尼主會場的巴士,甚至撥不出換裝和喝水的時間。當我們趕回馬爾提尼時,主會場已塞滿觀賞閉幕聯演的觀眾,一下巴士我們便趕忙赴後台準備。我們在後台門外遇到周小姐,從開幕第一天便支持我們的臺灣鄉親,她和葡裔作曲家丈夫在這一個禮拜一直陪在我們身邊,這對伉儷昨日將我們參與的廣播節目錄下來,今天特地繞到後台,給我們一份昨日廣播節目的錄音檔,和他們夫妻倆企畫製作的音樂專輯。

這是我們最後一次在瑞士見面了,即便網路的無遠弗屆能讓我們在跨越六個時區的彼方聯絡情誼,今日的時光仍讓人不禁感嘆和不捨。

後台等待表演時,我們與這段旅程中認識的好友們把握剩下的相處時光,交換彼此的聯絡方式和未來的演出規劃。智利的樂手們在結束瑞士的演出後要趕往英國倫敦參加另一個藝術節,他們已經是第三次拜訪倫敦,這回更被邀請擔任藝術節的總音樂統籌,我們也邀請他們有機會來臺灣看看正值蓬勃的各式音樂節;蒙大維負責演奏匈牙利揚琴的樂師則對著我的揚琴無語端詳許久,不懂英文的他似乎不大好意思直接觸碰我的樂器,世界揚琴本是一家,在數百年時光的沖刷掏洗中變化成如今型制各異的藝術型態,我們比手畫腳地交換彼此的學識,分享我們相近又殊異的音樂藝術;布里亞特的馬頭琴奏者則對我們的二胡和琵琶十分感興趣,我們也不吝交換彼此的樂器互相把玩,如初接觸音樂的孩子般,在不受樂譜框限的樂音中遊走。轉眼間,也到了我們該上台的時候。

在FIFO最後的時光,我們安排兩支動靜各異、一文一武的作品,分別是充滿東方古典美的水袖和團扇舞,和一支融合武術和雜技的舞蹈。閉幕聯演的觀眾席不若開幕式時人聲鼎沸,觀眾們的掌聲與歡呼卻仍如雷貫耳,或許是由於我們在藝術節的演出已將屆尾聲,我能感受到身邊的樂手夥伴和台上的舞者們,比起往常更加集中和賣力。當我們最後一次鞠躬謝幕,最後一次在瑞士的舞台和掌聲中揮舞臺灣的國旗,我不禁吁了口大氣,即是感念這一周內密集演出的辛勞,也是感嘆這獨一無二的時刻。

Feng Hsiang Dance Academy from Rui dos Reis on Vimeo.

這個稍縱即逝的當下,台上台下的每一個面孔、每一聲舞者落在舞台上的隆隆腳步、每一顆風情千變的美麗音符,過了今日之後,都不會再見。

在表演的最後,藝術總監引領所有團隊上台,偌大的舞台在塞進超過五百名演出者之後也不免擁擠不通。我們向台下的觀眾盡情揮手,感恩藝術的美好讓我們有緣相聚。最後瑞士的本地團隊帶著大夥手牽著手,像玩貪吃蛇般把上百個演出者都串在一塊。我握著一位印尼女舞者的手,我們在這一周中並未曾交談或是共同登台,然而我們卻都不因陌生而羞赧,而是純然隨著現場的悸動而搖擺。長長的人龍隊伍整整繞了舞台一大圈,大夥兒露出如遊戲般的純粹笑容,在狂歡的熱烈氛圍之中,為2016瑞士FIFO畫下句點。

為期一周的藝術節,雖短也長,藝術帶著我們萍水相逢,在群山圍繞之地留下樂音和足跡。當藝術走下廟堂之高,回歸城鎮與巷弄街道之間,所散發的能量總讓我震懾不已,這些轉瞬消逝的吉光片羽,都足以成為一個銘刻歲月的足跡,如同遙遠山城每一個真摯的眼神和奪目的景色。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