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分證據講幾分話!請告訴我,四物湯到底會不會助長子宮肌瘤?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科學家做研究跟檢察官辦案一樣,有幾分證據講幾分話。我們必須先用「Si-Wu-Tang(四物湯)」或「Danggui(當歸俗名)、Angelica sinensis(當歸學名)、Ferulic acid(阿魏酸,當歸活性成分之一)」、「Leiomyoma(子宮肌瘤)」從PubMed搜尋國際期刊,結果是一篇都沒有。
文:陳怡斌中西醫師
幫大家整理幾個重點:
- 目前沒有證據證實四物湯會長新肌瘤或增大原有肌瘤。
- 處方用藥不濫補,對症下藥才安全:四物湯是處方用藥,適合血虛病患吃,本來就不應該盲目進補,以免導致火氣反應或干擾月經週期等副作用。
- 請把當歸留給需要的病人吃,不要讓商人趁機炒作。
- 市售的四物飲品就是食品,不是四物湯,但中醫師也不建議民眾過量服用。
- 乳癌確診病患建議慎用四物湯。
- 子宮肌瘤盛行率高達15~20%(大約是糖尿病兩倍),但轉變成肉癌的機率不到千分之一,沒有症狀就只要定期追蹤即可。
在台灣,網路謠言四起早就已經不是新聞,但中醫師公開批判中藥確實是新聞,批判對象還是在1078年就已經收錄到《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千年古方「四物湯」。在看完該中醫師在臉書上的原始發文後,我認為該中醫師只是希望大家要將四物湯當作「處方用藥」看待,立意良善,但是引喻失義,讓民眾誤將四物湯當作是「催生子宮肌瘤」的元兇,讓血虛病患拒絕服用四物湯,相信這幾天已經讓許多臨床中醫師不堪其擾。
有幾分證據講幾分話
科學家做研究跟檢察官辦案一樣,有幾分證據講幾分話。我們必須先用「Si-Wu-Tang(四物湯)」或「Danggui(當歸俗名)、Angelica sinensis(當歸學名)、Ferulic acid(阿魏酸,當歸活性成分之一)」「Leiomyoma(子宮肌瘤)」從PubMed搜尋國際期刊,結果是一篇都沒有,換句話說,目前沒有證據說明四物湯(或當歸)會造成子宮肌瘤。
其次,根據國際期刊Menopause(2006 Nov-Dec;13(6):967-76)報導,四物湯經過高效液相層析儀(HPLC)分析,確定四物湯不含17A-estradiol(雌激素)、progesterone(黃體素)、genistein(金雀異黃酮)。
雖然有研究提出四物湯有類似雌激素的作用(大多數研究是用水萃取),但中藥不僅成分複雜,不同的炮製方法還會產生不同的有效成分,再加上中藥必須經過人體消化吸收才會產生真正的作用,所以中藥相關研究很難面面俱到。如果只是單純把中藥的萃取物當西藥研究,大多過於片面,倘若按比例換算臨床劑量,時常都高過一般用量的數十倍甚至數百倍。再者,由於中藥處方很難申請到有效的專利權,所以不容易進行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因此,找不到四物湯與子宮肌瘤的相關論文也情有可原。
臨床端的觀察
既然在國際期刊找不到相關資料,只能從臨床觀察,以下四點訊息供諸位參考:
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國科會、衛生署於2003年起進行四物湯治療經痛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經由問卷、超音波確診為原發性經痛,獲得78位參與者。以隨機、雙盲方式,分成兩組給予四物湯和安慰劑。所有參與者從發生出血或疼痛的症狀開始,每天服用15顆膠囊,五天為一個療程,接受連續三到四個月經週期的治療期和三個月經週期後續追蹤期。中、西醫師固定為她們門診檢查,留意有無副作用,如火氣反應或干擾月經週期的情形。結果在治療時的三個月經週期,兩組疼痛差異未呈現顯著的統計差異,但是在第四個月經週期,四物湯組的經痛減緩程度比安慰組大且具統計上意義。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參與者沒有人因此長出子宮肌瘤。

我在長庚醫院生殖醫學中心開設「不孕症中西醫聯合門診」,就診病患除了服用西藥雌激素和中藥之外,血虛病患會再服用四物湯。長時間下來,並沒有發現任何病患長出新的肌瘤或是原本的肌瘤明顯變大。
我在長庚醫院「海扶刀治療中心」收治病患,絕大多數病患的子宮肌瘤都在10公分以上,每個病患都會詢問飲食喜好以及是否有服用四物湯的習慣,絕大多數病患在得知有肌瘤之後,對於食物中的雌激素都避之唯恐不及,更不敢服用四物湯,但她們的肌瘤還是繼續增大,有的病患甚至因為肌瘤開過好幾次刀。換句話說,會長肌瘤的病人,就算不喝四物湯也可能會長。
四物湯是千古名方並且衍生出許多補血方劑,當歸在《神農本草經》被列為無毒的上品藥。數千年來,有無數中華民族的婦女服用過四物湯,加上古代婦女大多不胖,如果服用四物湯會長出較大的子宮肌瘤,便能在小腹摸到硬塊,歷朝歷代的醫師不可能不會知道,四物湯也不可能流傳至今,當歸也不可能被列為上品藥。再說,元代朱丹溪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香附、莪朮、延胡索等行氣活血藥治療痛經,也用八珍湯治療月經過後的小腹疼痛,倘若病患越吃小腹越大(子宮肌瘤增大),朱丹溪何以成為金元四大家之一。
必須強調:四物湯並不是天天喝。如同國家衛生研究院在2003年做的臨床試驗,除了嚴重血虛病患,對於一般病患,臨床中醫師每個月經週期大多只會開3~5天的四物湯,治療2~3個月經週期,再加上子宮肌瘤的發生必須長期追蹤,要證明四物湯沒有問題比證明它有問題更難,所以我只能提出以上四點臨床觀察供諸位參考。
「四物飲品」不等於「四物湯」
大家或許對藥妝店可以買到「四物湯」這個處方藥感到疑惑。中醫向來講求藥食同源,也有時令進補的養生方法,造成許多類似四物湯的補品、飲品充斥市面,但我們必須瞭解衛福部食藥署認證「藥品」與「食品」的法規是不一樣的:「藥品」除了載明劑量與療效之外,還必須詳述可能副作用,倘若病患發生仿單上沒有記載的嚴重副作用,就可以向廠商求償,惠氏藥廠的prempro就因為引發乳癌賠了一筆天文數字;「食品」必須在長期服用建議劑量下,不會造成任何身體不適,當然也就不能宣稱治療作用。
市售的四物飲品都是「食品」,內容物不是中藥濃度很低,不然就只是調味的飲品,所以不是「藥品」,與四物湯不同。就像在運動後大量汗水流失,為了避免電解質不平衡造成抽筋等不適症狀,我們會喝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但是對於嚴重電解質不平衡的病患,醫師就會開立處方用藥來補充電解質。至於餐飲店的四物湯、當歸湯,雖然沒有法令規範藥膳濃度,但是優質當歸一斤要價一千多台幣,再加上當歸香味濃厚,濃度過多會變成苦澀,商家用的當歸劑量應該會比藥用的劑量低許多。但即使如此,中醫師也不建議民眾過量服用,畢竟補過頭還是會有反效果。
Tags: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