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亞洲青棒錦標賽拿「台灣就是台灣」布條,真的有違背奧林匹克精神?

亞洲青棒錦標賽拿「台灣就是台灣」布條,真的有違背奧林匹克精神?
Photo Credit: 廖建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在國際賽事用「政治性標誌」搶國際曝光度,或許也有其他爭議性比較小,影響力可以更大的方法可以實行...

文:小高(試著多方面思考來解決問題的返鄉青年)

8/30號晚上,台中洲際棒球場上正在舉辦亞洲青年棒球錦標賽,因為一群靜宜大學學生攜帶「台灣是台灣,不是中華台北」的布條進入觀眾席而和工作人員發生衝突。

隔天棒協出面道歉,同時表示這個賽事需要按照國際奧委會的規定,不得攜帶任何政治性標語進入比賽會場。

或許我們可以針對這項規定做些討論:

一、為什麼瓊斯盃棒球賽可以舉布條抗議,亞洲青年錦標賽就不行?

因為瓊斯盃與亞洲青年錦標賽的主辦單位不同。

亞洲青年錦標賽是由亞洲棒球總會(BFA)所主辦,是正式的青少年國際賽事,所以也要服從國際奧會的規則,也包含「禁止攜帶任何政治性標語入場,違反者主辦單位及執法人員有權驅離現場。」

而瓊斯盃的本名為「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

瓊斯盃這個活動要感謝過去「國際籃球協會」的秘書長威廉·瓊斯,讓當時被迫退出國際籃球協會(也是正名問題)的中華籃協,可以用他的名字來舉辦國際賽事,在台灣用「中華台北」重返奧運之前,可以主辦「瓊斯盃籃球賽」,邀請其他國家籃球隊做國際交流。

也因為如此,瓊斯盃雖然被認可是國際邀請賽,目前仍然維持非國際奧委會模式,不需要服從奧委會規定,在比賽中也可以展現自己的國旗或政治布條(而非中華台北旗)。

二、國際奧委會規定「禁止攜帶任何政治性標語入場」用意是什麼?

在談論國際奧運協會「禁止攜帶任何政治性標語入場」的規定,需要先稍微聊聊奧林匹克精神。

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並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

奧林匹克精神所強調的是對於自己國家的人更加團結,同時也對不同國籍、民族文化的人理解並有好的交流、尊重,並且能在同一個平台上公平競爭,透過公平且良性的競爭學習對方的優點。

而奧運正是以這種公平良性的運動家精神,每四年給各個國家平等競爭的機會,雖然每屆奧運或多或少有些爭議,不過在大方向還是有逐漸進步。比方說今年里約奧運有首支「難民代表隊」,信仰伊斯蘭教的選手也能在競賽場上穿著頭套服飾。

不過面對複雜的國際情勢,以及許多國家、民族的認同議題(台灣就是一個例子),國際奧委會單單只是做為一個中立者,一個國際非營利機構者,是很難針對每個聲音,做出符合奧林匹克精神的選擇。

「禁止攜帶任何政治性標語入場」這項規定依照這樣的脈絡,同時考慮國旗、會旗本身也具有政治性,這條規定應該要這樣講才對:「禁止攜帶任何非官方,並且奧會目前還無法做認同的國族政治性標語入場」也可以用下面三種脈絡來看:

  1. 這類的政治標語可能會導致國家間的爭執
  2. 國際奧委會無法替任何國家處理內部政治性問題
  3. 這類標語出現會影響選手的表現

今年里約奧運就有一個例子:有位美國觀眾穿著中華民國國旗的衣服,去里約奧運看桌球賽事,被工作人員要求脫掉上衣。

三、「台灣就是台灣,不是中華台北」是政治性標語嗎?

如果以「政治」這兩個字的廣義來看,政治並不單單只在國與國之間、政黨之間的溝通協商,只要是不同群體之間的參與、合作或敵對這類社會活動,都是符合政治的意義。

不過現在大多人所談「政治」兩個字的用意是在講「政府之間、國家之間」的關係,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你穿某企業的紀念T-shirt去看國際賽事,不會被強迫脫衣服,或者驅離比賽會場的原因。

回到正題,「台灣」雖然是地名,不過它本身已經有了民族認同連結,以及已經有許多人支持用「台灣」這個詞在國際中正名,所以它無可否認的是一個政治性標語。

四、所以在亞洲青棒錦標賽掛上「台灣就是台灣」的布條,我也是持著反對看法嗎?

前晚的錦標賽中掛出布條的行為,的確有違反國際奧委會的規定,不過如果把剛剛第三點問題中所提到脈絡來看,8/30號晚上的狀況是比較有趣:

1. 這類的政治標語可能會導致國家間的爭執

8/30號晚上的亞洲青棒錦標賽是我們對日本青棒隊,台灣與日本雖然沒有正式邦交,台日間的交流情況很友善。也有許多日本網友自發性號召「台灣2020東京」的活動,希望2020年東京奧運時我們可以用台灣為正名參賽。

以8/30號晚上布條事件來看,並不會造成我們與日本的爭執。

2. 國際奧委會無法替任何國家處理內部政治性問題

如果以這個理由是說得通,畢竟在這座島國上的人,也是有部分政黨、團體和個人是支持維持中華民國正名,或是「回歸中國」的想法。

以這樣情況來看,主辦單位其實有點可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如果以反方向想,主辦單位要是通容這一次布條的放行,也是會對反對民眾(或反對政黨)會認為主辦單位(或國際奧委會)並不中立,做出政治傾向的選擇。

怎麼做都會導致國家內部的民族撕裂,或許以「按照比賽規則」來做,至少還有正當性。

3. 這類標語出現會影響選手的表現

這如同第一點,以前天晚上的賽事情況來看,我不認為這樣的的事情會影響到會場選手的表顯。

以我自己本身的立場來看,雖然它的確是違反國際奧委會的規定,不過如果僅僅以當天晚上的賽事上來講,至少在主客兩隊的關係,「台灣是台灣,不是中華台北」這樣的布條並不這麼違反奧林匹克的精神。

最後我也想跟大家聊聊,除了在國際賽事用「政治性標誌」搶國際曝光度,或許也有其他爭議性比較小,影響力可以更大的方法可以實行:

  1. 整頓並監督台灣的各個體育協會,讓他們能更合理有效運作。
  2. 補助與支持台灣各個領域運動選手經費跟資源,讓選手可以專心訓練,並透過國際賽事得到獎牌與名次,或許比在台下舉旗吶喊的曝光度大很多,也符合運動家精神。
  3. 其實不僅是體育,台灣其它領域像是文化創意、科學研究等等,如果能在國際中獲得一定肯定,都是能迅速提升「台灣」的知名與認同度,或許真正要做的是不要再自己人壓榨、毆打自己人了,放大格局,並且培育各個方面人才是治本之道。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