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達沃市慶典外的真相:「軍人所謂的『和平』,就是我們部落首長的『永世長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看到Kadayawan的景象,對我們來說是非常痛心的。」說話者是南部民答那峨原住民組織PASAKA的秘書長, 馬諾波族族青年Jong。「那些漂亮的衣服跟舞蹈,都是給外國人看的秀。政府只想呈現出快樂、有趣的一面,但當你踏進庇護所,跟族人們說話,就會知道我們真實的處境。」
文:Wendy Chang
時序接近8月中,走在菲律賓達沃市的街上,可感受到一種大肆慶祝的迫不急待。連鎖速食店紛紛在入口掛上顯眼的「Kadayawan Celebration」布條,戶外的喇叭播放著熱鬧的民俗鼓樂。從郊區一路搭車來到市中心,路旁是一整排色彩繽紛的政府文宣,全市上下都在替為期一周的佳節作準備。
Kadayawan在馬諾波族語言中意為「珍貴與美麗」,這項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慶,起源自哥打巴托省基達帕萬地區Ubo族的Kalibongan豐年祭。經歷戒嚴時期,它由達沃市地方政府轉型為全市的觀光活動,並於1995年由當時的市長杜特蒂(現菲律賓總統)改名為Kadayawan,訂定在每年8月第三周,也是市民們歡樂的假期。
如今來到第31屆,從14號首日起,黎煞公園及人民公園周圍封街多日,上演一系列炫麗的音樂、舞蹈表演及選美比賽,並以民答那峨島的族群多元、物產豐饒作為賣點,在最後的周末舉辦11個Lumad原住民族群的踩街Intak Intak、高聳壯觀的水果車隊遊行,為整場節慶結尾,相繼吸引15萬遊客前來。
*Lumad,泛稱主要分布在民答那峨島上的18個原住民方言族群,其中人數最多的是馬諾波族(Monobo)。
在那扇鐵門後面,Lumad人生存的真實
活動結束之後,表演者紛紛卸下妝容,將龐大的道具收進卡車,喜孜孜地光榮返家,當鎂光燈與歡笑聲漸漸從街區淡去,卻有一群Lumad人仍在原地守候。
菲律賓聯合基督教會的庇護所(UCCP-Haran)安靜地坐落在的街道旁。Kadayawan的第二天,我推開教堂外頭那扇咿呀響的鐵門,這裡距人民公園不到兩公里,卻絲毫沒有任何慶祝的氣氛。
「看到Kadayawan的景象,對我們來說是非常痛心的。」說話者是南部民答那峨原住民組織PASAKA的秘書長, 馬諾波族族青年Jong。「那些漂亮的衣服跟舞蹈,都是給外國人看的秀。政府只想呈現出快樂、有趣的一面,但當你踏進庇護所,跟族人們說話,就會知道我們真實的處境。」在2015年4月,大批軍隊進駐他位在東達沃省的家園,威脅到人民的安全,使他們被迫帶著家畜與老弱婦孺,步行了五天,向達沃市逃難並尋求庇護。因為旅途過於艱辛,還有名孕婦因此流產,他們只能將孩子埋在路邊。數個月內,同樣的遭遇也在北達沃省上演,其他部落首長(Datu)也帶著族人到來庇護所,使這裡一度容納700多人,卻也只是逃難人數的一小部分。
2015年最大的迫遷案發生在9月1日,一群政府軍隊輔佐的民兵闖入南蘇里高省Lianga村莊,清晨時叫醒所有村民,並在眾人面前射殺兩名部落首長,一名學校主任則被發現陳屍在教室,直到今日,兇手仍未被緝捕。駭人的屠殺事件發生後,上千位居民倉皇逃難,周遭的20多個部落也收到軍隊到來的警訊,紛紛前往民答那峨東北部的達丹市的體育場避難,年底,作為庇護所的體育場已滯留3,000名Lumad人。而由於醫療資源缺乏,一名四歲女孩在2016年6月時在體育場內去世。
「我們的自然資源很富裕,但人民卻一直很窮困。」這句話說在Kadayawan時,給人感受格外深刻。細數族人世代以來所遭遇到的迫害,Jong的口吻低沉,眼神卻藏不住怒火。當天主教徒在1950年代從北部的呂宋島大量向南移民時,他們便在自己的領土上成了少數族群。而從1960年代開始,伐木、油棕種植企業便進駐山區,破壞了對原住民極為重要的森林。近年來,伐木業因資源耗盡而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大型礦產開採。在掠奪資源的過程,歷代執政者都是幕後推手,他們透過立法一步步將利益開放給商人。
羅慕斯(Fidel Ramos)總統任內訂下了極富惡名的的1995礦業法案(The Mining Act of 1995),它不但允許百分之百外資進入,不須回饋當地社區,還進一步截斷了土地上的林木和水資源,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


龐大利益下製造出來的「怪獸」
在艾奎諾政府期間,菲律賓經濟快速起飛,卻也是Lumad人最大的災難。他一共開放73萬公頃的原住民領土,作為經濟或軍事用途,截至2015年,已有超過250件開發案通過,60%以上的原住民領土被進駐,並有四萬名Lumad人被迫離開家園。悲哀的是,菲律賓國家原住民委員會(NCIP)不但沒替原住民爭權,還派出假的當地人代表,與大型企業簽約,以欺騙的手段轉讓原住民的土地。而瓜分到龐大利益的政府,以「和平與國土開發」為由,在山區派駐帶有武器的軍隊,對族人的性命造成嚴重的威脅。
「軍人所謂的『和平』(Peace),就是我們部落首長的永世長眠(Rest and Peace)。」他說。而過去生活在山區,他們最大的威脅便是Alamara這類的民兵,他們也是原住民,卻是在軍隊以脅迫或利誘之下所製造出來「怪獸」,讓軍方不必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讓原住民自相殘殺。而凡是阻擋龐大的商業利益,便是置自己的性命於不利。Jong的父親是部落領袖,當年因為帶頭反對Omega企業進駐他們的村莊,而被軍隊誣陷為是新人民軍,於2009年被槍殺。當時還是大一,年僅17歲的Jong,選擇走上一條與同齡人不同的路。
Tags:
看見元宇宙前,先讓我們再次看見真正的台灣——《看見台灣》十週年影響力回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因三年疫情的影響,世界變得更加依賴網路服務與虛擬世界。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才知道,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城市生活,更是這個只有螢幕大小的世界。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藉由這篇文章,再次回憶那年的感動。透過政治、經濟與教育等不同面向,回顧這十年來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的影響。從看見開始,再次踏上保護土地的旅程。
電影形成輿論,民意推動政府解決問題
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電影中赤裸裸呈現台灣國土的16道傷痕,包括日月光工廠在後勁溪排放含有鎳、銅等有害物質的赭紅色廢水;清境農場的山坡地濫墾、違建問題;水泥業者的過度開採,更使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山頭一片光禿;以及花蓮市環保公園的邊坡,因遭海浪沖蝕而垃圾崩落,污染海洋。

以往不發聲的民眾們,在「看見」後紛紛展開抗議與對政府的要求,在政治上帶來壓力,因此內政部旋即在同年年底成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邀請十多位跨部會專家和官員,針對《看見台灣》片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檢討與開罰;後續更影響多項法條增修,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礦業法》等,甚至間接推動早在2004年即已送審,卻遲未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在2015年正式三讀通過。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葉教授認為,《看見台灣》中呈現的問題,雖然在環保人士眼中可能已見怪不怪,卻很少被社會大眾關注;直到齊導將現場事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把一般人覺得遙遠的問題轉化成「與自己有關」的現實問題,才成功喚起注意,也養成台灣民眾關注環境議題的習慣。

葉欣誠認為,藉由電影藝術在民間形成輿論,就能對政府及企業產生影響力,一如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也對全世界造成影響。「《看見台灣》上映後,跨部會針對每個議題都要提出因應措施,包括何時會改善完畢,每個單位都很積極地在面對這件事。當時政府的態度是認真的,因為社會面於這些事情的期待很高,我認為這對台灣是正面的影響。」
從永續角度重塑企業經營思維
除了推動政策的迭代,在《看見台灣》之後的十年間,台灣企業也更加具備永續意識,可以說是迎來企業關注「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高峰。也讓我們對於商業、經濟產生了更多的提問:「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會共存嗎?」
過去,企業講求「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回饋社會」為主軸,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已不再適用,因為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一種做善事的回饋,更成為企業是否能保持競爭力、持續生存的新決策點。
葉欣誠教授分享,許多人對於永續發展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所謂「永續」意味「永遠繼續」,但事實上,永續真正的含義更接近「世代正義」。世代正義的意涵更廣泛,這代表我們若要從永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情,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共同評估,而不僅關注於環境層面。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尤其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國家,當世界大廠對於供應鏈廠商的SDGs表現有更高的要求時,意味著企業永續等同於企業競爭力,唯有同時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透過平等溝通達成共識,才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方法。
培養未來的齊柏林,讓關注延續
一部紀錄片,在台灣不僅刮起一陣又快又急的炫風,更匯集出一道對社會影響深沉而長久的洋流。《看見台灣》影響了政策、改變了企業思維,《看見台灣》更是種下種子,在世代間傳遞看見台灣的價值。
齊柏林導演曾說:「這塊士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018年6月8日,為了繼承齊導遺願,「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正式成立,除了典藏齊導演留下的珍貴影像,透過策展倡議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看見,也舉辦「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希望挖掘更多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紀錄片,繼續針砭政策,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環境問題。
2019年,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在淡水成立,《見山》、《逐岸》、《映河》與《覓城》共四場影像展覽,吸引超過六萬人次參觀;2020年,基金會也透過超商零錢捐募集款項,預計在2025年前舉辦368場《看見台灣》校園公播,並邀請一萬名學生到齊柏林空間體驗環境教育課程,至今已有超過四萬名師生參與。
2022年,「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正式開始徵件,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一舉獲得 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更在2023年勇奪第4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而今年度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的《除蛙記》,也同樣令人期待。
此外,基金會更在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集結齊柏林導演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檢索利用,讓這六十萬張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能持續發揮影響力,讓台灣土地的姿態被更多人記住。
十年之後再次看見台灣,看見彼此
回望這十年,《看見台灣》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承載,更是一股力量,推動著台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看見」,更多的關注、行動、改變,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那麼,在這十年的影響力高峰後,我們如何可以再創下一個環保輿論的高峰?這座島嶼,還需要更多《看見台灣》系列紀錄片,讓這份力量代代接棒下去。於是,基金會將《看見台灣2》永遠留給齊柏林,並邀請同樣愛護自然不遺餘力的紀錄片導演麥覺明,勇敢踏上續拍《看見台灣3》的艱難之路。麥覺明的《MIT台灣誌》是帶起台灣戶外行腳節目風潮的鼻祖,之後更跨足電影界,耗時11年拍攝紀錄片《黑熊來了》、歷時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此次由他拾起接力棒,透過《看見台灣3》繼續訴說這塊土地的故事

此外,基金會也將在十週年時刻舉辦各式活動,邀請所有民眾參與。包含「看見台灣‧改變10 X 10」永續論壇,將在7月29日於台北市中油大樓舉辦,邀請跨領域重量級講者及年輕世代關鍵意見領袖,共商台灣的永續未來;《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也將走出「齊柏林空間」,自8月15日起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展覽,邀請全台民眾透過影像,與土地河山對話。
尤其在年末12月3日,更將在台北市市民廣場及大佳河濱公園會盛大舉辦「看見Taiwan路跑」,以最環保健康的方式,號召人們一起用雙腳親近土地。同時,本賽事也將以低碳減廢方式執行,落實友善環境的理念。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看見台灣》十週年系列活動
「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
時間:2023/7/29 (日) 9:00-16:00
地點:中油大樓 國光會議廳(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
【台北場】
時間:2023/08/15-09/1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高雄場】
時間:2023/09/16-10/03
地點: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3、B4倉庫
【台中場】
時間:2023/11/28-12/17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藝文展覽館BCD
看見Taiwan 3K|10K|21K路跑
時間:2023/12/3 (日)
地點:台北市市民廣場(10K、21K起跑點)、大佳河濱公園(3K起跑點、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