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就算「布基尼」有毒,「布基尼禁令」也無法解毒

就算「布基尼」有毒,「布基尼禁令」也無法解毒
Photo Credit: AP Photo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法國沙灘的「布基尼」禁令引起廣泛爭議,有人認為「布基尼」背後是「有毒的意識形態」,理應禁絕。但一道禁令又是否能夠順利「解毒」?

近來法國禁止了在公共沙灘穿着「布基尼」(burkini),有警察在禁令實施後要求身穿布基尼的穆斯林婦女脫去部分衣物,以符合禁令,引起爭議。

「布基尼」有毒?

本網作者觀念座標翻譯了一篇文章,題為〈「布基尼」是有毒的意識形態,不是一種時尚〉。該文作者指「布基尼」是一種「有毒的意識形態」,並讚揚布基尼禁令是「實踐了社會良心、道德勇氣、以及負責任的政治」。

文章指「頭巾」(hijab,原文用「希賈布」)的復興鼓勵了強暴文化,而且源自伊斯蘭基本教義,是一種「被證明對社會有害的意識形態」。而法國禁令是要「不讓伊斯蘭基本教義的意識形態影響未來世代」,作者更指「如果頭巾可以在公共場域被接受,一個現代社會將很難教育下一代︰女性的衣著不能成為可以被強暴的藉口」。

然而,即使我極度反對伊斯蘭(以至任何宗教的)基本教義派,甚至不妨全盤同意作者對頭巾的看法,我認為作者仍然忽略了布基尼禁令的政治環境,以及穿著布基尼的女性之感受。

禁令有效對抗伊斯蘭極端主義嗎?

首先,作者指伊斯蘭基本教義者宣稱禁令是伊斯蘭恐懼症的穆斯林,只是把基本教義派等同於整個伊斯蘭教。這也許不假,但看看歐洲以至法國極右近年大力宣傳反穆斯林訊息,就知道反布基尼是極右排拒移民的一項工具。當然,這並非指凡極右支持都應該反對,但如果宣稱禁令爭議沒有恐懼伊斯蘭教的成份在內,顯然是脫離現實。

其次,居於法國的穆斯林飽受歧視,例如求職比其他人艱難經濟上相對劣勢等,亦造成穆斯林較難融合於社會,不能單單把他們視作「不文明的外來者」而「不願被教化」。也有研究指,社經地位較低、西方國家的外交政策甚至是被投機政客用作代罪羔羊,均有份導致伊斯蘭極端化的現象。

在這些前提下,以法律禁止甚至強行要求穿布基尼的穆斯林女性脫去部分泳裝,是否對抗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有效手段?我認為不是,至少只指出一種「有毒的意識形態」,未能成為推行禁令的充份理由。

RTX2N0LD2
Photo Credit: Neil Hall / REUTERS / 達志影像
在上星期,倫敦有一批示威者在法國大使館外抗議禁令。

不妨設身處地

再者,即使布基尼以至頭巾代表過時的基本教義派、源自歧視壓迫女性的觀念,又是否代表下一道禁令就是令其消失的最好方法?如果真有這麼簡單,要求政府把所有宗教組織都取締掉不就成事了?

設想一下,假如有個進步的城市表受女性祼露上身,並認為「女性不可展示乳頭」是壓迫女性的觀點,因此下達禁令︰任何在沙灘穿上的女性,都必須無上裝示人,警察會要求穿比堅尼的女性脫衣以符合規定。這樣又是否合理?

在此我不是輕言甚麼「自主選擇」,事實上我認為人必定受其成長環境、文化影響。例如,即使有女性完全同意現時社會對女性乳頭的禁忌無稽,並認同那些爭取赤裸上身、解放乳頭的女性,也不代表她非要祼露上身挑戰主流文化不可。或者越來越多女性赤裸上身,有助她嘗試突破自己從小被灌輸的觀念,但這種改變不會是由其他人強行脫掉她的衣服所能達致。

對於致力挑戰歧視、壓迫女性的宗教傳統那些穆斯林,例如反對女性必須戴頭巾甚至穿罩袍的強制令者,我會大力支持。可以倘若忽略「有毒的意識形態」背後的政治環境、社經條件,就打算推動一道禁令去「解毒」,恐怕只會失焦甚至帶來反效果。

相關文章︰

核稿編輯︰周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