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驚世建築之外,鄉村需要的是有態度的經營

驚世建築之外,鄉村需要的是有態度的經營
Photo Credit: 晨星 飛鳥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鄉村除了觀光,仍有許多價值尚未被發掘,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投入。

文:一心

近兩、三年,雲嘉南沿海農村興起一波以吸引觀光人潮為目的的公共建設,首先是台南北門水晶教堂,隨之為嘉義縣布袋鎮的高跟鞋教堂,尤以後者受到的反對聲浪最為激烈。這類「驚世建築」一出現,輿論會趨向業主美學教育不足、太短視近利;而也會有人認為,設計者的專業堅持在哪裡?

當我們以觀光發展來看鄉村時,鄉村就變成了「地景」,成為了被觀看的對象。於是我們站在鄉村日常生活之外,享受觀看的樂趣。這是為了滿足我們(遊客)在臉書打卡而形成的觀看,是一種短暫、且無法深入了解當地生活方式與文化脈絡的觀看方式。

鄉村除了觀光,仍有許多價值尚未被發掘,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投入。我們需要與鄉村和好,展現在不同模式的合作上,而在其中也是讓鄉村價值被慢慢看見。

在日本東北911地震海嘯後,決定創辦《東北食信通》雜誌的高橋博之,以可以吃的雜誌介紹東北富饒的農漁產,藉由農村價值的再發現,希望可以連接都市與地方。高橋博之說:

那些在都市已經消失的,用金錢無法計算的價值,仍保留在鄉村社會裡,但單憑鄉村的力量無法使之存續。如果能有對那些價值感到共鳴的都市居民,從新知識、技術、網絡、資金籌措等個面向提供協助的話,才有辦法將那些價值共同守護起來。

鄉村正慢慢累積一些改變的力量

鄉村正在一點一滴的轉變,引起這些改變的原因包括一級產業(農業)價值逐漸被看見,網際網路發展與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縮短了城鄉的距離。這些改變,展現不同以往的生命力;許多選擇進入鄉村的人,不只是追求夢想,而是表現出對鄉村生活經營的態度。因為這些改變的力量,點點滴滴匯流成由下而上的鄉村治理,也是思考鄉村創生不可忽視的趨勢。

首先,鄉村謀生模式開始轉變

歐洲、日本與台灣都在開始思考,農村如何從過去一級產業到最近火紅的三級產業(觀光),拓展更多元的產業發展型態。其中台灣跟隨日本的腳步喊出農業六級化政策,指農業生產(一級)× 農業加工(二級)× 銷售(三級)的產業發展模式,特點就是發揮農業生產的加乘效用,增加農民收入。

以德國為例,農村中的居民除了進行農業生產外,居民也會從事農產品加工(如果醬、餅乾)、在地食材餐飲料理、甚至是農業生技研發。而在泰國則是興起到有機農家學做泰國菜的行程,這類廚藝學校在台灣也開始引進,是農業與旅遊產業結合的其中一步。

第二,鄉村人力朝向多工

多工,指的是多樣專長。隨著近年政策鼓勵青年返鄉或社會價值觀轉變,年輕人都帶著原有的專長回到家鄉(或是從城市移民到鄉村)。因此十年前開始出現的「半農半X」,指的是在鄉村中,過著兼具農耕生活與其他行業的生活型態。如宜蘭一位科技大學資訊系畢業的年輕人回鄉務農,發揮其對於原始碼生態學與機械自造的專才,設計了農業用的氣候觀測儀,透過這些裝置,期望可以減少農戶們管控水閘門的次數。

這一、兩年也看到了「半X半Y」,即回鄉後的農村生活與農業無關,而是與其原本的專業加上其他農村服務業,如建築設計師也是民宿經營者,或是同時經營在地書店者與餐廳。亦有「半城半鄉」,仰賴高鐵的壓縮時空距離,可以過著工作在鄉村,而假日回城市的生活方式。這些新的「城市移民」進入鄉村後,鄉村的人力除了以往的農戶之外,也因為這些城市移民而有多元分工的機會。

第三,「網絡」的重組

傳統農村社會關係建構在農業生產體系與鄰里關係上,現今在鄉村出現青年帶著專長回鄉,開始在農村中逐步建立「社群」,成為一個無形的社會網絡系統。這類社群所形成的網絡系統,或許是因為議題而串連,如抗爭中部pm2.5空污行動;亦可能是興趣集結,如有機農作耕作;還有商業模式合作,如書店經營者與民宿業者合作,或是與在地藝術家合作等等。這類在鄉村中出現的網絡關係,展現了鄉村互助模式,也是一種新的人情味的串連。

第四,重視營造可居生活

台灣面臨著嚴重且快速的老年化危機,預計到了2050年,老年化比例約為39%,每十位人口中就有四位為六十五歲以上。這個現象,對於已經流失大量青壯人口的鄉村而言,挑戰更為明顯。在日本,在二十年前就有限界集落的危機,限界集落指的是社區一半的人口為六十五歲以上,且人數少於五十人。面對這個危機,很多村落開始思考如何吸引移住人口,因而開始經營社區生活品質,將社區內閒置的房屋整理後,以便宜的租金與有機耕作的生活模式,吸引外地人居住。

第五,永續發展逐漸受到重視

氣候的議題已經顯而易見,在鄉村中碰到的問題包括不當開發對環境生態的破壞、不當政策對於環境的破壞(如農地種電、大型農地開發、農舍興建等),因而越來越多鄉村開始自發性地尋求永續發展。在國外出現生態村的生活實踐模式,在台灣則是開始引入里山、里海等理念。除了理念型的環境保護,亦有以科技落實農村永續發展的新興產業。例如新竹元沛農坊就是以科技推動永續農業,將廚餘與農業廢棄物成為農業堆肥,落實「從搖籃到搖籃」的資源循環概念。(參考文章:用科技和廚餘打造永續的有機農業

元培農坊
Photo Credit: 元培農坊提供

帶著專業進入鄉村,空間專業者從傳統接案形式轉變為「自組織」

從上述農村的細微轉變中,我們看到了不同專長的人開始關注並投入鄉村中;在此同時,有一些空間專業者也選擇在鄉村落腳,除了單純接案的形式外,也正在實踐跟隨在地脈動、成長的「空間自組織」行動。

這類自組織,亦稱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在社區意涵為一群人基於某些理念而集合在一起,自組織為介於政府體制與個人行為間的一種非制式的合作模式。空間自組織(Spatial Agency),為自組織針對某些議題而進行空間上的營造行為,其參與的人員不限定是空間專業者,強調人們對於空間的自主營造能力,跳脫政府與資本主義下的管控。這些空間建造行為不是由政府或營建商主導,而是由社會公民所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