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里山精神、歸於人文主義 里山咖啡店長:這是一個思想碰撞的空間

出於里山精神、歸於人文主義 里山咖啡店長:這是一個思想碰撞的空間
Photo Credit: 里山咖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里山,原意是在平地與山林之間的混合地景,包括森林、社區與農業。我們將這樣的精神推廣到一種人與環境、社會與環境、人與社會三者和諧共生的理念。

文:陸志瑋(里山咖啡店長)

之所以會有里山咖啡,是因為我們一直期待著一個思想碰撞的空間,讓不同觀點產生交鋒。我們期待這樣的空間能貼近生活,讓公共議題不顯得那麼抽象和高遠,而是與周遭社會息息相關的事。由此出發,兩年多前我和一群有共同理念的朋友創立這個空間,我們來自清大、台大、交大等不同學校與領域,有各自探索社會的方法。

我們對里山咖啡的想像是「從里山精神出發,回歸到人文主義」。里山精神取自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國會議中所決議的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的精神。里山,原意是在平地與山林之間的混合地景,包括森林、社區與農業。我們將這樣的精神推廣到一種人與環境、社會與環境、人與社會三者和諧共生的理念。

為了讓來里山的人們能體驗到這種精神,我們在經營、展覽與氣氛上都下了許多功夫。

在經營上,我們以環境永續當作一種自我批判的準則,使用在地小農產品,與在地農業團隊合作,並盡量使用無毒與自然的食材,並將這些產品陳列在櫃台附近,供民眾購買。由於我們重視勞工權益,我們雖然是小店,但依然認為就算辛苦也要落實對勞工權益的保障,這理念我們在〈市府勞檢在找小店麻煩嗎? 談餐飲服務業的結構困境〉一文中有過清楚的說明。

在展覽上,我們除了陳列許多哲學、思潮的各類書籍,也提供公民團體在此交換理念與文宣的陳列空間,也為有同樣理念的民間團體提供各種長期合作方案,如哲學哲學雞蛋糕、沃草烙哲學等。除此之外,我們也舉辦多場「里山沙龍」,邀請專家講者分享所學,並邀請民眾參與活動、彼此交流。我們喜歡當面交流,因為這能減少網路上的誤解與疏離,打破力求聳動的媒體營造的偏見。

在氣氛上,我們盡力讓空間佈滿討論的氛圍,除了在牆壁上請藝術家畫上人物群像,包括著《正義論》的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台灣哲學界前輩殷海光,以及引火自焚的自由鬥士鄭南榕。我們努力讓空間更舒適,更適合愛好談論、閱讀、工作與發呆者待著,你還可能聽過店員和顧客在吧台談論時事、交流意見。

在里山咖啡,除了同志權益與基本人權價值以外,我們很少有固定立場,我們除了消極地期待民眾的參與,我們也積極地確保此空間能讓人不必政治正確就能暢所欲言。因此,我們會透過許多的內在辯論,決定有哪些是我們需要站定的立場。我們討論過環境永續問題、討論過經濟外部性(如污染)問題,進行這些討論,有助於我們在空間上的規劃,以及對各議題的態度。

例如,最近我們就在門口規畫一個勞動權益專題,我們深入研究後,用簡單明瞭的方式解說勞基法內容,就是為了讓每個顧客能因此多關心一些自己的權益,進而關心所有勞工的權益。

又例如,為了支持再生能源的發展,我們也加入了經濟部認購綠電的行列,希望這筆綠能發展基金可以讓研究機構能夠研擬出發展再生能源,同時還能找到降低周邊汙染的配套措施。

這些都是來自我們仔細討論與思索之後的結果。

里山咖啡是一間咖啡館,但我們希望這裡不只是一間咖啡館,而是理念的展場,是合適的公共領域,是人文主義的空間,更是里山精神的延伸。在台北的松江南京捷運站這裡,靜靜地、但生氣蓬勃地座落著。

本文由經新聞授權報導,原文請見咖啡 綠電 土地關懷/陸志瑋,完整報導詳見《經新聞Economic News》網站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