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車大廳的「東南亞圖書館」:讀者有移工、幫看護借書的僱主、帶孩子看書的新住民媽媽

北車大廳的「東南亞圖書館」:讀者有移工、幫看護借書的僱主、帶孩子看書的新住民媽媽
Photo Credit:燦爛時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你週日路過台北車站大廳,或許曾看過一群人在中庭席地而坐讀書,這個「F24地板圖書館」只借不賣,且提供的還是東南亞書籍,創辦人是曾發起「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活動的張正和廖雲章夫婦。

如果你週日路過台北車站大廳,或許曾看過一群人在中庭席地而坐讀書,這是提供東南亞書籍「F24地板圖書館」,創辦人是曾發起「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活動的張正和廖雲章夫婦。

2015年1月,前「四方報」總編輯、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創辦人張正發起「帶一本看不懂的書回台灣」活動,邀請赴東南亞旅遊的民眾,回台灣時能帶一本東南亞的書交給遍佈全台的「東南亞書店聯盟」,讓在台工作的東南亞移民移工們能讀到家鄉的文字,並歡迎願提供陳列書籍的空間,至2016年初「東南亞書店聯盟」已累積至三十幾間,而北車大廳正是其中之一。

張正在每個人都有義務成為暗夜中的火光:記東南亞「帶書運動」一週年文中寫道:

台灣不缺好心人,加入聯盟的「書店」一間一間開張,累積至2016年初,多達三十幾間。之所以要把「書店」兩字加上引號,是因為這些書店幾乎都不是一般所認知的書店,而是牛肉麵店、豆花店、雜貨店、咖啡廳、甚至房屋仲介。有何不可?空間本來就應該由使用者定義。當我在這裡吃牛肉麵時,這裡的確是牛肉麵店,然而,當我在牛肉麵店看書的時候,牛肉麵店對我而言,不就變成了書店或者圖書館?

「東南亞書店聯盟」的三不一堅持:

  • 不同於書店,這裡只借不賣。
  • 不同於圖書館,這裡借期無限。
  • 不同於租書店,這裡全額退還押金。

蘋果報導,由於週日台北車站聚集的大多是來自印尼的移工,所以地板圖書館的書籍以印尼文為主,行李箱每次大約裝著50本左右的書,人少時一個下午借出三四本書,人多時大約可借出十幾本的書。至於印尼移工朋友們最喜愛的書籍種類,由於宗教的關係最受歡迎的還是穆斯林教義類的書,其次是心理成長類的書。

在台從事看護工的Anna表示,在台灣要找到印尼文的書很難,就算有也很貴,在這裡借書不用錢,覺得很感動。另一位26歲平常工作是在家照顧老人的Yani認為,在這不僅可看書還可認識新朋友,是平日工作之外感到輕鬆的時間,所以幾乎假日收假返家前,都會來這地板圖書館看書。

端傳媒報導,來圖書館的人及目的也很多元,有純粹帶食物來聊天的移工朋友、幫家中看護借書的僱主、帶孩子來看書的新住民媽媽,也有人為了替老闆孩子講故事來尋找題材,而籌劃這行動圖書館的移工Tantri 表示,書籍能讓自己進步,也能讓她的移工朋友們更聰明、不受欺負。

相關評論: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