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於申請者來說,最難的莫過於不知道要怎麼在有限的字數裡表達想說的事情,拜託,你必須跟寫essay一樣,要花時間、花心思去思考該怎麼寫,思考的同時需謹記一點,「廢話少說」。
歡迎來到週一的「申請陪伴」專欄,我每個週一都會陪著目標想在今年申請MBA的你,想想現在要調整的心態、要做research的地方、要執行的細節、要準備的文件;希望在這專欄裡的每篇文章,都能讓你更清楚申請過程中會遇到、需注意的事項,幫助你順利進入理想的商學院。
正在準備申請MBA的你,應該每天都覺得事情怎麼那麼多,一下忙著處理老闆交辦的事項、一下忙著回覆客戶的問題,下班後拖著疲累的身軀去吃晚餐,邊把食物塞進嘴巴裡還要邊想essay的架構,甚至有人還在跟GMAT奮鬥,為了突破700分而努力。
然而這不是全部,因為你還得想想如何跟推薦人保持好關係,中秋節到了也許該送盒月餅;英文不是很好,也許該找個家教來惡補英文,為面試做準備。你花了很多時間、做了很多努力,學校出的short answer真想就這樣給忽略掉,但是⋯⋯真的可以忽略掉嗎?short answer跟essay不同,顧名思義是要你用短短的幾個字將重點表達出來,雖然字數不多,但千萬別小看它在申請過程中的角色。
什麼是short answer question呢?
可能近年來申請商學院的人越來越多,所以Adcom的時間越來越少,真實原因是什麼除了學校沒有人知道,總之,short answer question就這麼出現了。回答這一題,你必須寫出重點,而且越精簡越好,其實這也是學校在測試申請者,有沒有化繁為簡的能力。
舉例來說,CBS的short answer question要求你用51個character回答「What is your immediate post-MBA professional goal?」,用100-250字來回答「What will your classmates be pleasantly surprised to learn about you?」,在這兩個題目中,你不可能將所有細節解釋完,所以你能做的就是直接寫出答案。
Short answer難在哪裡呢?
當你只能用51個character寫出答案,你就要知道不可能把想寫的通通寫出來,這麼說吧,如果你的professional goal是寫「work for a healthcare startup as a business development manager that is on the cutting edge of this industry.”」這簡單的一句話就已經用了88個character,遠超過規定,怎麼辦呢?刪啊!只求精簡再精簡。
對於申請者來說,最難的莫過於不知道要怎麼在有限的字數裡表達想說的事情。很明顯,要用短短一句話讓別人知道你是誰不是很容易,這也是為什麼我看過很多人都直接複製履歷表裡的重點,或者將essay裡寫過的句子複製貼上(白眼),而我的學生如果直接複製貼上,一定會被我打槍。拜託,你必須跟寫essay一樣,要花時間、花心思去思考該怎麼寫,思考的同時需謹記一點,「廢話少說」。
說了那麼多,到底該怎麼做呢?
Short answer question的五個小技巧
1. 看懂題目
跟寫essay一樣,你必須先讀懂題目在問什麼,知道學校想從這個題目裡了解什麼,舉個例子,CBS在「professional goal」這題,其實是想知道申請者的「immediate」goal,看懂了嗎?OK,所以你要做的就是用一句話告訴學校你的規劃是什麼。
2. 先別管字數限制
即使你只能寫51個character,不要只是將一句話寫好之後拿過來刪刪減減,因為這絕對不會是一個好的句子。首先,你必須將字數限制忘記,對,先忘了吧。想想看,如果沒有這個限制,你會寫些什麼?相信我,先把拘束拋開,讓自己盡情寫出來的東西,絕對比一開始就困在框架裡頭來的更好。
3. 腦力激盪很重要
就像你在寫essay一樣,從各方面、各個角度去想想你該寫什麼,和我討論的過程也不可少,因為你的short answer必須能夠跟你essay裡寫的東西相符,可千萬別在essay裡寫說將來想進金融業,short answer卻寫希望能夠用科技改變世界。
4. 慎選單字和句型
當你被字數限制時,就必須時時察覺自己怎麼寫、寫了什麼,我會建議這時要避免用被動的語法,為什麼呢?例如你寫「I was promoted to be Project Manager at Company A」不如寫「Company A promoted me to be Project Manager.”」用主動的方式來寫就可以幫你省了兩個字的空間,而且,你的語氣是更強的。再來,單字的使用上也要慎選,與其說「I worked hard」,不如說「the work was demanding.」
5. 避免一再重複
如果你曾經在履歷或essay上敘述了某個成就,就不需要在short answer裡再寫一次,舉例來說,你在essay裡描述了你如何幫公司解決某個棘手的專案,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的成功,記得,已經寫過了就不要在short answer問你greatest accomplishment時再說一次。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