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你是膚色好黑好像泰國人喔」不經意出口的玩笑,更讓人驚覺已根深蒂固的優越感

「你是膚色好黑好像泰國人喔」不經意出口的玩笑,更讓人驚覺已根深蒂固的優越感
Photo Credit:d26b73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個人,可以因為他的能力,財富,社會地位,行為與發言而被評價,然而作為「人種」,實在不應該有優秀與高下的分別。

時至入冬,東南亞天氣依然不減酷熱,隨意街上走走,便揮汗如雨。熙來攘往的路人,過客與遊子形形色色,使曼谷成為東南亞最具國際化的城市之一。行走於摩肩接踵的街頭巷弄,每個人或有意或隨意的展露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處事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與不同的語言,默默在旁觀察這一切,頗似一個社會學的觀察實驗,任何破碎的片段與細節,一一拾掇,好像可以拼湊出一幅當代都市居民的真實面貌。

誠然,在曼谷所佔比例最多的自然還是泰國人,悠閒的市民,匆匆的上班族與學生,街角小販以及閑在路旁嘟嘟車司機。仔細看來,身形,五官其實與華人相差不甚大,或許是長年移民與混血的關係,但即便如此,略微深邃的膚色多少還是可透露出點線索。

說到膚色,本篇隨記其實想把重點討論在此。一個人的膚色,在某些時候,是可以拿來做文章的。近代去殖民化以前,或許源自於歐美白種人至上的觀念,膚色較深的其他人種,多少在各地都曾有遭受歧視的經驗。即便日益全球化的當下,許多網路文章也探討過台灣人所為的對「外國人」友善,包容,也多半只限於白皮膚或來自歐美的外籍人士,對於東南亞的外籍勞工,移民與第二代,我們真的很友善嗎?

在台灣,亦常聽聞某人因為膚色較黑,因此遭受到惡意或非惡意的嘲弄。筆者回想起自己告知周圍朋友獲得聯合國工作機會,即將啟程前往曼谷之時,受到恭賀之餘也受到不少非惡意的奚落:「喲,你要回家鄉了喔」,「完全無差別融入當地耶......」當下心情多少受到點影響,然而現在仔細回顧與分析,我並非真的在意朋友之間無傷大雅的玩笑,或者甚至,針對我個人而來的嘲諷與不懷好意,這都無妨。很多事,笑一笑也就罷了,生活中,自己偶爾的一點損失可以換來一群人的歡樂也沒什麼不好,更何況,比這更嚴重的言語霸凌仍充斥在社會中的各個角落,實在應該花更多心思關注與解決那些問題。

不過,對於這類非惡意的說詞,真正令人覺得不妥的是其背後不經意顯露出的價值觀與優越感。為什麼「長像泰國人」是可以被當成一種嘲諷的說法?或是應用在一個嬉鬧與訕笑的語境?然而,同樣的指涉若是與「日本」「歐洲」「美國」等連結在一起,就似乎會被視為一種讚美?(若被說是長得像日本人,相信不少人會沾沾自喜,嘴上說哪裡哪裡但心裡卻小小高興)。

這背後運作的邏輯淺顯易見:「台灣人」比「泰國人」高級,或者,「台灣」比「東南亞」高級,所以當「長得像泰國人」加諸在一個非泰國籍人士身上時,就變得很戲謔,顯得可以諷刺一下那位被指稱的對象(無論善意或惡意)。

8818368324_b27815546e_k
Photo Credit:Joan Campderrós-i-Canas CC BY 2.0

或許,這一切也沒那麼嚴重,不過就是句無心的玩笑。但也或許,這樣的言辭若是出於惡意攻擊也就罷了,畢竟受害者可以反擊,可以尋求協助或走法律訴訟,但正是因為大多數這樣用語出自善意的玩笑,來自不經意與隨意的脫口而出,才更讓人驚覺這種深根蒂固的思維價值。

那種可能嘴巴上高喊平等,行動上對外勞友善,但烙印在心裏深處的那種優越感,才讓人覺得不安。每個人,可以因為他的能力,財富,社會地位,行為與發言而被評價,然而作為「人種」,實在不應該有優秀與高下的分別。

台灣人並沒有比較高級,東南亞民族也沒有比較低下,如此而已。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