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宮前町九十番地》的故事:日本時代台灣首富死前一天,吃的是再便宜不過的切仔麵

《宮前町九十番地》的故事:日本時代台灣首富死前一天,吃的是再便宜不過的切仔麵
林熊徵(左一)和總管許丙(右三)接待日本女作家北川兼子|Photo Credit: 麥田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開始隱約感覺擁有很多錢財的虛無,覺得知道怎麼賺錢並不重要,知道怎麼花錢才是人生更重要的事;知道怎麼花錢,才能過有意義的人生。

文:張超英/口述,陳柔縉/執筆

台灣首富「一碗麵」的故事

現在的人談起台灣首富,不是郭台銘,就是王永慶。六十年前、八十年前,台灣首富是個胖子,名字叫林熊徵。

林熊徵死前一天中午,我還跟他一起吃麵。那天,他看起來紅光滿面,一點不舒服的樣子也沒有。我那時十三歲,隔天聽到他去世的消息,驚惶不已,好像活生生的人剎那消失在眼前一般。

我對林熊徵的印象很深,因為他真的很胖。

日本時代,全球性的物資缺乏,世界各地的人都很儉樸。在台灣,農民佔一半以上,一般人都吃得很簡單,主要吃青菜、地瓜和米飯,吃豬肉很少,少到以一絲一絲來計算,所以,很少胖子。林熊徵是極為罕見的特例,大家背地裡叫他「阿肥仔」。他的侄子林衡道曾說,林熊徵的祖母寵他,「一、兩歲時就開始讓他吃高麗蔘,吃太多的關係,人很肥」。

林熊徵曾經坐自家人力車,跟別的人力車起糾紛,他的車夫一時把持不住,整個車像翹翹板一樣,車頭翹起來,他人帶車翻倒在地。林熊徵於是在車後多焊一個ㄇ型把手,找柔道好幾段的高手來扶,如此一前一後,兩位車夫一拉一扶,以免再發生翻車意外。這在當時台北街頭形成很特別的風景,老一輩的人都知道。

雖然林熊徵身驅如此肥碩,但實際上板橋林家這一房家風節儉,他吃得很簡單。他去世前一天,林熊徵如常來我家辦公。到中午吃飯時間,我祖父問他說:「叫人送菜好嗎?」祖父的意思,要叫餐廳料理,送來家裡吃。但林熊徵說:「不用了,叫一碗切仔麵就好。」那天,我也和他們一起吃切仔麵,一切如常。誰知隔天卻傳來噩耗,說林熊徵已因腦溢血去世,讓我震驚不已,心裡反覆問自己:「昨天他不是才好好的嗎?怎麼今天起就永遠不能再來了?」

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林熊徵一直是板橋林家的代表人。板橋林家跨清治和日本兩代,都是台灣的最大地主家族。兩代統治者都對林家萬分禮遇,林熊徵集富貴於一身,在日本時代就當過地位崇高的總督府評議員。一九二○年代,大正天皇的宮內御宴,只有三個台灣人穿燕尾服、戴大禮帽獲邀,林熊徵又是其中一個。

一九一九年,林熊徵發起創辦了華南銀行。現任華南銀行董事長林明成正是林熊徵和日本籍夫人所生的獨子。林熊徵的元配盛關頤則是中國人,來頭不小,人稱盛五小姐,她爸爸是清末建鐵路的大臣盛宣懷。盛五小姐從小念英文,家教老師是蔣介石太太蔣宋美齡的姊姊宋靄齡。盛五小姐婚後在上海的祕書則是前副總統連戰的姑丈林伯奏,林伯奏因此當過戰後第一任華銀總經理。

如此的林熊徵,如此的榮華富貴,死前一天吃的,卻也不過是一碗清淡的切仔麵。

而且他死後,台北耳語四播,說突然冒出一位上海小姐,自稱與蔣介石夫人關係密切,拿著一張在應酬桌邊和林熊徵拍的合照,宣稱是他的義女,跨海來爭取龐大遺產。是否真實,我不清楚,但當時確實聽家人交頭接耳,搖頭慨嘆,林熊徵生前風光若此,身後竟讓一個莫名其妙的女人挖走大筆財產云云。

林熊徵死前一天,吃的是再便宜不過的切仔麵,又被莫名其妙的人來爭產,深深影響我對錢的看法。我開始隱約感覺擁有很多錢財的虛無,覺得知道怎麼賺錢並不重要,知道怎麼花錢才是人生更重要的事;知道怎麼花錢,才能過有意義的人生。

Lin_Hsiung-cheng 林熊徵 板橋林家
Photo Credit: Luuva Public Domain
林熊徵

祖父開煤礦致富

林熊徵會天天來我家辦公,因我的祖父張聰明經營煤礦多年,兩人同在台北商界數十年。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人資產改歸國民黨政府接收,華南銀行必須重新整理,林熊徵便掛名籌備主任。我推想,當初正是為了籌辦華南商業銀行,他們在我家設了一個聯合辦公室,林先生便天天來我家上班、見人、談事情。而我祖父後來也擔任了戰後華銀第一、三、四屆民股董事和第二屆的常務董事。

祖父生於一八八四年,自幼無母,四歲失怙,靠唯一的長兄張秋煌扶養,想必過了一段辛苦的歲月。十六歲那年,他去念了日語速成班,走出一條不一樣的人生路來。

祖父十六歲去學日文時,日本統治台灣才四、五年,所以,算是台灣最早會說日語的一代。他學了一年日語,進新竹一位姓矢野的日本律師事務所擔任翻譯。當律師的通譯似乎社會地位頗高,一九一六年,祖父三十二歲那一年,就登上日本人編的名人錄《臺灣人物誌》。我猜想,新語言的能力讓祖父得以很快融入日本帶來的現代化社會,看得懂日文,了解社會經濟方面的趨勢,加上替日本人做事,社會人面接觸較多,所以,日後才會做生意,擁有煤礦場。

我家的礦場主要在景美,舊稱「十六份」的地區,總共有「永豐」、「朝日」、「德豐」三處礦區。運氣不錯,曾挖掘到一處很厚的礦層,祖父隨之大有錢起來。根據日治昭和時代的名人錄《台灣人士鑑》所寫,祖父的事業除了和日本帝國製糖公司、台灣電力公司、淺野水泥(戰後併入台灣水泥)、台糖、專賣局、台北醫院等二十幾家大公司機構做煤炭買賣外,還到香港、廈門、上海、廣州各地,經營煤炭進出口生意。祖父在煤礦界具有大老地位,戰前和戰後初期都一樣;日治時代是煤商公會「臺灣石炭商組合」的幹事(相當理事),戰後初期是臺灣省煤炭工業同業公會的常務理事。

我們家也是戰前日本大財閥三井的經銷商,販賣三井的肥料、水泥、鐵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