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物哀》:T恤從來不只是一件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弗蘭科.莫斯奇諾,他對T恤可算情有獨鍾,他說:「我深深相信襯衫與T恤是當代流行產業中,最天才的發明,它也是現今服飾造型的基礎。」
文:方太初
其一:政治不正確
ZARA的香港網站,出現一件印有「六四」字樣的運動T恤,引來連番討論。「T恤政治」或「T恤風波」於香港也不是第一次:2007年,本地品牌「住好啲」(G.O.D.)推出印有「拾肆K」字樣的襯衣及明信片,驚動警察搜尋住好啲店舖;一年後住好啲推出「大濫交野公園」的T恤,也妥協的在包裝上加上了警告字句,提醒年滿18歲或以上人士才可購買。這樣的事在T恤誕生以來,比比皆是,如果要說的話,T恤一定是政治不正確,它與固定、規範的規矩不一樣,它為各種事物打開一個缺口,使得一切動蕩、不安,有所變化。
T恤如此簡單,名字取自其外形,也可說是時尚裡最簡單的物件(item)。而T恤又是如此不簡單,它不只是一件衣服,它還寄託了設計師與穿衣者的態度,也見證著時尚的改變-怎樣打破各個階層的分野,使一切意義可以流動。
內衣外穿始祖
大概不少人知道,T恤最初是作為內衣出現的,它的舒適為人所熟知是在第一次大戰時,美國士兵穿著羊毛制服,感覺侷束,而歐洲士兵所穿的棉質內衣輕巧舒適,於是美國士兵也開始穿上這種內衣。直至二戰時,T恤已經成為美國陸軍及海軍的標準內衣。
二戰後,T恤開始變成日常衣著,但開初並不為人接受,多得銀幕魅力,慢慢群眾也發現T恤既方便又時尚。不得不提的一定是1951年的《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馬龍.白蘭度穿一件浸滿汗水的T恤,在短袖之下是他肌肉結實的手臂,大眾為之震撼,卻又不敢隨意模仿。直至四年之後,詹姆斯.狄恩在《阿飛正傳》裡同樣穿上緊窄T恤,才叫T恤真正大熱起來,白T恤也被當成反叛的象徵。

對T恤在時尚世界裡的角色非常熟悉的,一定包括時裝設計師尚.保羅.高堤耶(Jean Paul Gaultier),有看1992年版本《家有囍事》的肯定記得張曼玉的造型是模仿麥當娜內衣外穿的形象,這是高堤耶為瑪丹娜1990年巡迴演唱會設計的舞台時裝,馬甲胸罩就像錐子般突出來,時人為之讚嘆、漫罵。
高堤耶本人倒不以為意,他是這樣看的:「男性的服裝,其實早就經歷了『內衣外穿』的時代進化,T恤以前就是內衣,如今則和襯衫等量齊觀。這也許是觀念的改變,比如巴黎的龐畢度中心,它將過去建築所竭力隱藏的管線徹底外露。這個年頭,許多事物都『內衣外穿』了,我想是因為人們變得越來越有自信,這其實沒有甚麼值得害羞的。」
其二:敘事的T恤
T恤打破常規,顛覆時裝的內外分野,T恤的流行也顯示了時裝曾經歷的階級分野逐漸崩潰,平民與貴族衣著漸漸一致。在日常生活中,開始以個人喜好為主,而非個人所代表的階級身份,決定你要穿些甚麼。
上世紀50年代中期,T恤作為外衣的現象,開始受到世人普遍的接受,接下來「搖擺的六十年代」,連女性也接受T恤。60年代,歐洲發生了很多對抗體制的運動,特別是1968年的五月學運,傳統價值被否定,很多新鮮的自由創意被引進日常生活中-比如先前被視為禁忌的迷你裙、牛仔褲、嬉皮裝也大受歡迎,紮染和絹印的T恤特別適合嬉皮風。隨後70年代,龐克、搖滾等次文化的崛起,也使得T恤從簡單的純色設計變為加上文字與圖案。穿衣者就更容易表達自己,T恤也就成了自由表達的媒介。
叛逆代表:Vivienne Westwood
如果要談叛逆,一定不能漏掉西太后薇薇安.魏斯伍德,此人原為小學老師,遇上搖滾男友麥拉倫(Malcom McLaren,性手槍樂團經理人)後,萌發時尚夢。兩人一同於倫敦國王路打理一間小店,售賣CD與服飾,店鋪名字不停轉變,一如他們對自由的追求,由Let It Rock、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Sex到Seditionaries等,總是不斷求變,總是不安於位。
在西太后離開麥拉倫、成立個人同名品牌之前,她與麥拉倫一起設計,並在店裡售賣他們的衣服,包括印上文字與大膽圖案的T恤,最出名的,莫過於印上納粹圖案與英女皇圖片,加上Destroy字樣的T恤-極權、皇權與毀滅,當被置在一起,就觸動了時代的神經。

時值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其時的英國有兩種極端,其一是嚴謹正統的王室形象,另一就是崇尚自由與叛逆的龐克文化,這件T恤可說是把另一極端的王室形象也拉進龐克文化裡了,難怪極受歡迎。
自由意志:T恤與音樂
喜歡這一件納粹英女皇T恤的還有英國樂隊性手槍(Sex Pistols)的成員強尼.羅頓(Johnny Roten),而Sex Pistols的低音吉他手席德.維瑟斯(Sid Vicious)與其女友南茜.斯龐根(Nancy Spungen)的悲慘愛情故事裡,也屢見他們穿上T恤。T恤結合牛仔褲或皮褲,一種中性形象馬上呈現,恍若身體裹在T恤裡,可拋卻所有外界給你附加的身份。
龐克音樂可說與T恤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曾經正統才能被稱為音樂或時裝,但在上世紀6、70年代,正統與民間文化並存。當你在某種音樂下,扭動你的身體,你就為你的身體打開了一個空間,在其間,你自由而活。你有自由選擇音樂,也有自由選擇衣著,你想唱出怎樣的歌,怎樣扭動身體,穿上怎樣的衣服,全由你自己決定。
其三:時尚大同
Tags: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